2008年,儿孙满堂的老兵谢春生终于回到家乡,本以为看见的是母亲的一抷黄土。没想

随风起舞的尘埃 2025-02-17 17:29:10

2008年,儿孙满堂的老兵谢春生终于回到家乡,本以为看见的是母亲的一抷黄土。没想到刚进家门,106岁的母亲就喊出他的小名,话音刚落母亲就撒手人寰。 谢春生的家乡位于一个偏远的山村,村里的百姓无辜遭遇着日本侵略军的蹂躏,他们烧杀抢掠。 谢春生的父亲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屡次将家人藏匿起来。 但即便如此,最终谢春生的父亲还是在日军的扫荡中丧命。 谢春生亲眼目睹了父亲的死状。 母亲在丈夫死后,将两个孩子带到了更加偏僻的地方,暂时避开了战乱。 然而,谢春生心中涌动出为祖国出征的强烈责任感。 面对母亲对参军的强烈反对,谢春生趁夜悄悄离家。 他在机缘巧合之下加入了国民党部队。 在战场上,谢春生始终保持着对家人的思念,他的心中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尽快结束这场战斗。 经过多年艰苦的抗争,终于迎来了日本的投降。 然而,国土上的另一场内战却随之爆发。 战争结束,在台湾的岁月中,他时常思念故乡和母亲,尽管身边有了新的家庭,他依然无时无刻不在想着能够重返故土。 直到2008年,谢春生终于有机会回到故乡。 此时,时光已经过去了数十年。 经过多方努力,谢春生终于得知母亲和妹妹的下落。 他踏上了回乡的旅程。 在那时,谢春生的母亲已经106岁高龄,老人的身体和精神已不再如年轻时般健旺,但她却凭着一股坚强的毅力坚持活到了这一天。 每个夜晚,她都在心中默默呼唤着儿子的名字。 终于,谢春生与母亲在隔阂了71年的岁月后再度相见。 见到母亲的那一刻,谢春生泪如雨下。 母亲早已年老体弱,记忆渐渐模糊,但对儿子的思念依旧在心头。 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 1936年,高秉涵出生于山东菏泽。 1948年,战争席卷了他的家乡,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 母亲将他送上了去南方的道路。 临行前,母亲悄悄把父亲遗留的笔放入他的包中,并给了他一些钱和一张入学证明。 13岁的高秉涵告别了母亲,因母亲的坚持,他最终考入台湾的国防管理学院。 尽管通过努力成为了一名法律系学生,并在毕业后被派往金门担任审判员,但他内心的乡愁始终未曾平息。 在金门工作期间,他审理了一起著名案件,涉及一名士兵因思念家乡而尝试穿越金门海峡回到家中。 然而,未曾成功的他却因此遭受了严厉的惩罚。 在他看来,这名士兵的行为不仅仅是对家乡的归属。 1982年,山东菏泽的卞永兰从台湾回到大陆探亲。 她经过台湾时,遇到了曾是她家乡的老乡高秉涵,高秉涵向她提出“能不能带一些家乡的泥土回来?”。 卞永兰听后,便开始筹备,将三公斤的菏泽泥土与一箱家乡的特产带回了台北。 次日,高秉涵便组织了台湾菏泽同乡会的聚会。 分土时,所有人依照身份领取。高秉涵用汤匙一勺一勺地盛土,再用筷子平整每一份。 他的一位老师,已是85岁高龄,在拿到泥土的一瞬间,土撒落一地。 老师急忙跪下。 几位老人因情绪激动,甚至在分发后需要急救。 高秉涵自己并没有立刻分走土,而是将一汤匙泥土珍藏起来,存放在银行的保险箱里。 高秉涵自13岁起便离开故乡,移居台湾,在这片他所陌生的土地上生活了七十年。 每当他感到孤独或思乡时,他会取出一张山东和菏泽的地图,默默地凝视。 他设定了一个规矩:每次见面时,大家都要说家乡话。 聚会的开场,常常充满了泪水,大家情不自禁地先哭一场,再开始交流。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像高秉涵那样有机会回到故乡。 还有许多台港的老兵,终其一生未曾等到两岸开放。 在一次,他收到一位96岁老乡病危的消息。 老人临终时,向高秉涵提出了将骨灰带回家乡。 自那以后,越来越多的老兵找到了他,恳请他在自己去世后,将他们的骨灰带回家乡。 年复一年,他奔走于台湾和大陆之间,托运这些骨灰。 30年来,他共为200多位老兵完成了这一心愿,最远的骨灰送到了新疆。 然而,这其中三分之一的老兵并没有留下家人的联系方式。 对于这些无亲无故的老兵,高秉涵只能按照他们曾经描述的地方,将骨灰撒入记忆中的村口。 对于那些有家人的老兵,高秉涵会亲自将骨灰交到家属手中。 每当完成这一任务,他都会在骨灰坛前轻声道别。 参考文献:[1]陈肖英.“台湾老兵”的婚姻状况调查及原因分析——以浙江籍“台湾老兵”为个案[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3(3):70-74

0 阅读:49
随风起舞的尘埃

随风起舞的尘埃

随风起舞的尘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