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后北京迎来三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其中一人已献血37次

新京报 2025-02-17 19:37:20

2月17日早上8点,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南院区),三位20来岁的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躺在采集床上,血液自手臂静脉处输入血细胞分离机后回流,分离出的造血干细胞将注入三名血液病患者体内,帮助他们重建造血与免疫系统、回归正常生活。

这三位捐献者分别是北京市第727、728、729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也是春节后北京市首次迎来的捐献者。

“代码青年”已累计献血37次

北京市第727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王茀豪是一名大四学生,专业是软件工程,正在北京实习。

2022年1月,王茀豪在完成第四次献血后决定登记加入中华骨髓库。“高中时刷到献血的科普视频,就像找到了人生新的‘接口’,让我对生命有了更深的理解。”大学四年里,他一边学习,一边将献血发展成了自己的“固定日程”。

在这个过程中,他也更系统地学习了造血干细胞捐献的知识,在这位即将申报全国无偿献血金奖的“00后”看来,献血和捐髓就像两种编程语言,虽然语法不同,但核心代码都是“利他”——能用自己的细胞‘修复’另一个生命,比写出完美算法更酷。

今年年初,当初配型成功的电话打来时,王茀豪正在调试程序,他愣了几秒,心想:“十万分之一的概率,入库两年就匹配成功,简直像中彩一样。”

在今天的采集过程中,王茀豪发现自己比预想的更平静。“可能是献血次数比较多,我也献过成分血,所以没有什么太大感觉。”他笑着说。截至目前,只有23岁的他已累计献血37次,总量达14000毫升,相当于3个成年人全身血量。

加入骨髓库初衷是为纪念成年

北京市第729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周思呈正在中央民族大学读研究生。她在大一上学期就加入了中华骨髓库,初衷是为了纪念自己成年。

接到初配型成功电话时,周思呈正在图书馆学习。“当时非常激动,但也担心可能是诈骗电话。”经过工作人员的详细讲解,她逐渐放下了顾虑。

采集现场,周思呈表现得非常从容。“身体没有任何不适,因为有过心理准备,所以也不觉得紧张。想到自己的造血干细胞能够拯救一个人的生命,就觉得很开心。”她笑着说。

周思呈告诉记者,她平时也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如为山区孩子募集资金、去养老院看望老人等。她说,她是一名中共党员,有责任为社会做出贡献。

除了王茀豪和周思呈,当天还有一位29岁的志愿者选择以匿名方式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位捐献者在得知配型成功后毫不犹豫地同意捐赠,并表示“能救人一命就是最大的回报,不需要其他形式的光环”。

■释疑:如何进行造血干细胞捐献?

据了解,截至今年1月27日,中华骨髓库志愿入库人数为3606425,19375例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今年1月有179例实现捐献。截至今年1月31日,中华骨髓库北京分库入库人数达到166717人,726例已实现捐献。

造血干细胞捐献如何进行?北京市红十字会捐献服务中心主任孙晔介绍,捐献造血干细胞的过程一般包括报名、初筛、高分辨检测、体检评估、注射动员剂、外周血采集等步骤。

具体而言,志愿者可在街头的红十字血液中心无偿献血车或红十字会组织的相关活动中报名加入中华骨髓库,工作人员会留存8-10ml血样,血样经过实验室HLA分型检测后进入中华骨髓库数据库。如有血液病患者与志愿者血样初步配型成功,会有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与志愿者联系,进入高分辨检测阶段,再次采集约10毫升血样做更精确的检测。

若高分辨检测相合度高且患者病情需要,捐献者会接受包括血常规、生化指标、传染病筛查、心电图、胸片等项目的全面体检,由专业医生评估其身体状况。若身体无禁忌证,捐献者签署同意书并调整身体状态,在捐献前4-5天每天到指定医院或采集机构注射造血干细胞动员剂,使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大量释放到外周血中,以便于采集。

目前,所有的非亲缘造血干细胞移植都是通过外周血采集的。采集当天,捐献者躺在采集床上,通过血细胞分离机从手臂静脉采集血液,分离出造血干细胞,其余血液回输,整个采集过程一般持续3-5小时。捐献完成后,捐献者在采集现场观察,确认身体无异常便可回家,1至2周内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之后工作人员还会进行健康随访。

“造血干细胞配型成功概率特别低,所以扩大骨髓库库容很重要,18-45岁、身体健康、符合无偿献血要求的公民可以入库。我们号召更多的爱心人士加入骨髓库,参与捐献。”孙晔说。

新京报记者叶红梅

0 阅读:2
新京报

新京报

新京报2003年11月11日创刊,是集“报、刊、网、端、微、屏”传播于一体、媒体融合转型下的现代综合性主流传媒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