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知青杨玉民向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分享了在鄂尔多斯草原插队的故事。1968年10月,1087名南京知青来到内蒙古自治区插队,杨玉民正是其中一员。在当地牧民的关爱关怀下,他学会了劳动和生活。他不仅修水库、种土豆,还主动献血救当地牧民。回忆起在草原的生活,杨玉民告诉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我虽然回到了南京,但内心仍牵挂着鄂尔多斯,始终怀念着那片草原。尤其是我们知青的血能够流淌在蒙古族牧民的血管里,我们也感到很荣幸。”2025年春节期间,杨玉民还帮助第二故乡的牧民在南京销售了200多只阿尔巴斯山羊。
在草原人民的关爱下成长
1968年10月21日,杨玉民到内蒙古鄂尔多斯鄂托克旗查布公社新卡汉大队插队。一到大队,他发现这里是以半农半牧为主,条件很艰苦。回忆起插队期间的经历,杨玉民感慨万千。他告诉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女知青到牧民家放羊,男知青在大队修水库、种土豆,“我们在零下二十多摄氏度的地下打炮眼,挖水库,有的把脚冻坏了,有的满手是冻疮,但从未叫苦。”
在杨玉民看来,南京知青在最艰难的时候遇到了最好的人。有一次,杨玉民发高烧,蒙医大夫扎木苏连夜骑着毛驴赶来扎针、送药品,第二天就痊愈了。他说:“当时牧区饮食条件很差,基本上主食是玉米面、土豆等粗粮,牧民把给自己供应的一点点白面,包好饺子送来给我们吃。”
在鄂托克旗插队第二年的一个夜晚,杨玉民和知青汪兴民去与鄂托克旗草原毗邻的城市出差购买农具,刚入住旅店准备入睡时,突然听到广播里讲一位蒙古族产妇生小孩大出血,生命垂危急需输血。杨玉民和汪兴民立即跳下热炕赶到医院,捋起衣袖,杨玉民献了400cc血,汪兴民献了200cc血。杨玉民告诉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插队生活使我领悟到人生的真谛,那就是与人为善、赤诚相见、关爱他人和无私奉献。我从马背上找到了人生坐标,也从马背上实现了人生价值。”
尽己所能帮助更多人
1971年10月,杨玉民到呼和浩特铁路局包头工修厂工作,被分配干安装钳工,经常在外施工。1971年底,他在临河机务段施工,安装高架煤斗。寒冬腊月,师傅带领两位知青不畏严寒,克服一切困难,提前一个月完成任务,为沿线铁路机务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基础条件。
杨玉民由于虚心学习,工作执着,积极热情,1982年被提拔为材料室主任,成为呼和浩特铁路局最年轻的材料室主任。那时整个厂处于亏损状况,杨玉民发挥自己的特长,在内部开展增收节支活动,他每天都要去包头农机公司、配件公司报到,及时掌握紧缺配件动态。单位淘汰机型比较多,只要漏油就不能用。如何变废为宝?杨玉民翻阅大量资料,和修理工一起拆开机器,仅用了48小时就修好了一台报废的机器。
1979年一个冬天晚上,此时已在呼和浩特铁路局工作的杨玉民外出采购机械配件,在从包头青山区回东河的路上,发现一位男士醉卧马路边,立即叫司机停下车将全身冻僵的醉汉拉回到自己家中,生火热茶擦身子,使他冻僵的身体逐渐恢复了知觉,第二天又安排司机将他送回家中。
1980年3月,单位一女知青突然病重,她的爱人在南京工作,在包头无人照料她。杨玉民和南京知青杨守清立即把她送到医院抢救,并轮流值班守护,三天之后转危为安,等她爱人从南京赶来,非常感激,要重谢他俩,全被谢绝。
1988年10月,杨玉民离开了汗水挥洒整整20个寒暑的内蒙古草原,调到南京长江油运公司工作,后来成为单位船务公司党委委员、常务副总经理。有的船员父亲病危,他及时到医院进行慰问,自掏腰包看望家属;职工孩子有病,他安排公司汽车送职工的小孩去医院看病。针对船员大都在长江和近海工作,线长、点多、面广、分居的实际情况,杨玉民一次次把公司的温暖送到干部职工的心坎上,四处奔走为他们排忧解难。
虽回到南京但仍牵挂草原
杨玉民是南京内蒙古商会发起人之一,曾任过秘书长、执行会长等职务。在商会工作十年中,他始终把商会当成自己的家,把会员当成自己的亲人。他还解决了一些会员子女上学难、就医难、资金短缺等问题。
杨玉民每年都要到鄂尔多斯跑两三趟,近几年帮助解决近二十位鄂尔多斯牧民、南京知青以及他们的亲属看病问题。2022年在杨玉民的协调下,商会常务副会长单位投资3亿元人民币在伊金霍洛旗建设固废处理项目落地。这几年,他又为商会副会长单位华润集团在蒙医蒙药的创新、传承与发展上,奔跑各旗县,正在逐步落实。2023年春节前,杨玉民开始帮助第二故乡阿尔巴斯乌仁都西大队牧民,在南京销售国家地理标志阿尔巴斯山羊,仅仅是2025年春节期间就销售了200多只。
这些年来,杨玉民组织了知青的多项活动,包括每年10月21日的知青插队纪念日和春节团拜,每次都有四五百人参加。杨玉民跟踪收集了南京知青与第二故乡24年活动的各种视频资料四十多部,还有电视台、各报纸杂志的报道,这些珍贵的视频记录了四十多年知青活动的瞬间。杨玉民深深感到每办完一件事,心灵都得到净化,每次和父老乡亲交往,自己的境界都得到升华。他告诉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57年过去了,那段青春岁月成为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岁月易逝,真情难泯,石榴红了,籽籽同心。”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闫春旭
校对盛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