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养儿防老”到“养老防儿”,农村老人有钱开始瞒着子女了

虎嗅APP 2025-02-17 21:09:49

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新乡土”2月13日刊发了一篇有意思的田野观察《从“养儿防老”到“养老防儿”:老人隐瞒真实经济状况,不让子女知晓自己的存款》。这篇观察出自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硕士生赵珂。

这篇观察写道,现在城乡基层出现了养老防儿现象,与传统观念中的“养儿防老”截然不同,指的是老人在处理自己的财务时,选择隐瞒真实的经济状况,不让子女知晓自己的存款,并将这部分存款视为自己的养老和医疗等费用。如今的老人们在处理存款时,往往瞒着子女独自前往银行存钱,甚至还会悄悄购买高额的养老保险基金。当子女因经济困难向他们借钱时,老人们也会选择隐瞒真实的经济状况,声称自己没钱。即使选择帮助子女,也会采取极为隐蔽的方式,比如声称向亲友他人处借来的钱,需要按期偿还。

《从“养儿防老”到“养老防儿”:老人隐瞒真实经济状况,不让子女知晓自己的存款》文章谈到,这一戏剧性的互动背后,是老人复杂而微妙的心理。老人特定情况下营造出经济窘迫的形象,目的是维持自身在家庭经济结构中的自主性与安全感。因为一旦子女对自己的经济状况了如指掌,可能会引发一系列潜在的问题,比如过度依赖、因财产分配不均产生矛盾等。

文章分析谈到,城乡二元结构使得城市老人与农村老人所享受的养老保障差异巨大,城市养老金相对较高,而农村居民参加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待遇则显著低于城镇职工的养老金,这一差异促使农民工和农村居民在养老方面更加谨慎。

这种情况下,老人可能会倾向于节省家庭资源,而将更多的资金用于自己的养老储备,并把这份养老储备视为自己的救命钱,而子女却将这份存款视为可继承财产,这种情况不仅影响了家庭的经济决策,也可能导致一家人之间的矛盾。

文章还提及孝道文化的解构与重构等问题。

《从“养儿防老”到“养老防儿”:老人隐瞒真实经济状况,不让子女知晓自己的存款》文章篇幅略长,但揭示的现象,确实也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分析非常到位。

一些老人尤其是农村老年居民隐瞒自己的真实财务状况,是为了通过信息控制策略,同时处理好三个目标:

第一,管理好自己在成年子女心目中的形象,维持最基本的自尊。

农村老人中确实存在那种经商能手,或者种田大户、养鸡大户等能手,但比例并不高。如果是能手,财力宽裕,往往能够在老人与成年子女的关系中占据主动。反之,如果过度露怯,表现出毫无挣钱的能力,需要成年孩子帮扶,这种情况下必然能在乡村、亲族舆论中制造出非常糟糕的形象,事实上也大概率会破坏老人与成年子女的关系。

但“打肿脸充胖子”是更错误的选择。因为明明财力匮乏,或者说资金有限,却仍然毫无计划地将所有余钱拿来帮扶孩子,不仅会给成年子女及其核心家庭成员,如儿媳制造错误的财力形象,继而会在后续的互动中必然造成帮扶不力,最终事与愿违地破坏彼此关系。而且这种选择必然对于老人自己的财务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所以,管理好形象,就包括热心关心成年子女小家庭事务,能力范围内伸出援手;以及老人能够在平时,也就是非重病、非失能状态下照顾好自己的生活,不给子女添麻烦,等等。这些子目标与钱有关,但更重要的是把握好一个平衡,简单来说,既不哭穷,又不逞富。

第二,提高自我财务安全水平,确保自给,能够尽可能小地处理好养老、医疗等多方面开支,管理既有的亲族、熟人人际网络。

但要做到这一点也并不容易。中国老年人群体尤其是农村老年人群体,与各种慢性疾病高发群体均形成密切交集。不高频造访医院,以避免过高医疗费用支出,又要避免病情过快恶化,很多时候,老年人所以如此信赖中药、草药,以及副作用较大但可以勉强控制病情发展的传统西药药物。

为了管理好老人自己的小家庭,与成年子女的小家庭之间的关系,春节期间,如果成年子女自己携配偶、老人的孙辈造访,老人还需要花费高额费用来筹备年货、发放给孙辈的压岁钱,以及在成年子女家庭成员离去时带有的各种肉、菜、米、油等执手礼。这些不仅是亲情的依托,更是显现财务安全、表露老人不拖累子女信心以及全力帮助子女,以强化情感联系的一种策略性选择。

再加上老人日常的生活开销,以及走亲访友的礼金支出,这些均意味着,哪怕居住在乡下的老人,无论独居还是老年夫妻双双健在共处,生活开销支出并不低。

如果老人将自己的实际开销账目,以及收入情况,毫无保留地敞露给子女,甚至交由子女参与共管,就会带来一个突出问题,那就是子女很可能会将老人的收入全盘计入自己小家庭的收入总额,并量入为出重新估量支出项目。无论是县城、小城镇还是农村,很多老人进入城市投奔子女后,不仅会减少种菜买菜的收入,而且非常有限的收入还会受到子女控制,自己想要保持的一些既有开销,比如继续保持与亲友的来往、礼金付出,可能会受到子女的反对。

第三,为子女异常情况下回归原有小家庭创建基本的可能。

很多时候,农村生活的老人对于子女在外发展的情况,尤其是成就,确实会显得津津乐道,在亲族、熟人人际网络里到处传播,然而这本质上仍是一种谈资。

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虽然老人当然都希望子女在外界取得很好的发展,但亲族、熟人人际网络中所能获得的信息,必然是失意者的事例远远多于如意者。

无论是在初中、职高毕业后出外打工的农村孩子,还是通过就读大学、跻身较大城市的“小镇做题家”,人到中年,不如意者至少十之六七。农村老人虽然未必有开阔的视野,但长期务农“靠天吃饭”的经历,再加上传统文化、思维的影响,使得很多人得以避免盲目乐观。

如果成年子女发展不如意,遭遇一些难堪,新组建的小家庭解体,所可能面临生存危机,这种情况下,只有老年父母的小家庭仍将毫无保留地接纳他们。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老人会倾向于隐瞒自己实际收入,拒绝与成年子女新组建的小家庭同住的一个重要原因。

虽然,很多从农村离开的成年子女,并不会在连续受挫后选择回乡投奔父母,但父母还在,老家还在,这毕竟就构成了一种沉甸甸的寄托,一种仍有退路的心理准备。而这就是农村老人所可能为成年子女所做的最后牺牲了。

0 阅读:7
虎嗅APP

虎嗅APP

捕获精选|深度|犀利的商业科技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