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宁区中小学开学科技感拉满,数字化点亮活力教育

上观新闻 2025-02-17 22:35:17

新春的余韵尚未散去,长宁区的校园里已满是蓬勃朝气。新学期伊始,长宁区各学校纷纷开展了别出心裁的开学活动,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巧妙融合,为学生们送上了精彩纷呈的开学“大礼包”,用数字化为新学期增添“活力”。

穿花袄的机器人扭秧歌成为今年春晚的大热节目。天山第一小学今天的“新中式”迎新仪式,也让传统艺术“牵手”现代科技——“小蚂蚁”鼓手兴致昂扬地击打着大鼓,披上醒狮战袍的机器狗憨态可掬,随着鼓点欢快跳动,学生们纷纷驻足观赏,击节叫好。

走进校园大门,每一位天一“小蚂蚁”都收到了一份特别的礼物——一张以“中国芯”为创意造型的新学期展望卡。这张卡片是由“豆包”AI设计,引导学生上完开学第一课后将学习心得落笔留痕。校园二门厅里,“中国芯”“祖冲之三号”“天宫”“光棱塔”“人造太阳”齐聚,中国科技自主创新最新成果的展板为孩子们讲述着中华民族在科技创新道路上的实力与壮志。孩子们也为自己最感兴趣的科研成果投上宝贵的一票,期待新学期里的“蚁爸进课堂”,带来自己最感兴趣的科普内容。开学第一课也围绕着“创新”展开。吴珏芳副书记鼓励孩子们:“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同学们更要学习本领,成为未来驾驭AI的人,让AI成为辅助自己探索世界的工具,进一步提升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知。”

悠扬民乐奏响古韵、典雅京剧演绎经典、刚劲武术舞剑气势如虹……长宁实验小学的开学第一课,将传统非遗元素与校园文化深度融合,借助数字技术,为学生们打造了一场文化与科技的盛宴。AI主持人首次登场,智能交互功能不仅能流畅地主持活动流程,还能与学生实时互动,解答他们的疑问,为学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奇体验。这一创新成果离不开长宁区与科技企业的紧密合作,为校园特色教学场景的打造注入了动力。此外,学生们还分享了假期国潮寻宝之旅,通过数字化展示,生动地展现了苏州园林的精巧雅致、敦煌壁画的雄浑瑰丽,让大家领略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而在愚一小学向红分校的开学典礼上,科创成果展示成为亮点,四(1)中队蒋子宜等同学分享了荣获上海市青少年双碳方案提案大赛一等奖的《浸水纸张的恢复方法》项目。该课题源于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浸水纸张容易损坏、难以再利用,造成资源浪费这一现象。在数字化技术的助力下,他们开启了研究之旅。利用学校的数字图书馆,查阅大量国内外关于纸张修复与资源回收利用的资料,了解前沿研究方向;借助线上科研交流平台,与相关领域专家线上交流,获取专业建议。在反复实验过程中,他们运用数字化检测设备,精准测量纸张各项物理指标,对比不同修复方法的效果。最终,他们创新性地提出一种结合低温烘干与特殊化学试剂修复的方法,不仅能有效恢复浸水纸张的平整度和书写性能,还大大提高了纸张的回收利用率,践行了双碳理念。这一成果不仅体现了学生们的创新思维,更是数字化赋能教育,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力见证。

作为上海首个教育数字化转型实验区,长宁区围绕“基座”“数据”“生态”三个关键方向,走出了一条整区推进“标准化+个性化”的特色路径。如今,数字化技术已深度融入长宁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区内所有学校均已实现高速网络的全面覆盖,智能教学设备也已成为课堂的标配,为数字化教学活动筑牢了硬件根基。其中,区-校两级教育数字基座的建设成效显著,它打破了以往“散点式”建设带来的应用孤岛、系统孤岛和数据孤岛问题,实现了区域教育的数据联通。全区所有教育单位和师生均接入基座,拥有个人专属空间,可实现数据联通、应用联结、人员联合与资源共享,也正在实现数据融合应用,赋能教育教学创新场景建设。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