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人民网-广西频道
从机器轰鸣的项目建设现场,到流水线高速运转的工业园区;从田间地头春耕播种的忙碌身影,到产业种植基地蓬勃发展……蛇年新春伊始,大化瑶族自治县生产一线春潮涌动,各行各业干劲倍增,争分夺秒开展生产,抢抓“开门红”。
2025年广西新春第一会提出“干是不二选择”。大化各部门迅速行动起来,掀起项目建设热潮,全力冲刺经济开门红。
位于巴羌高速项目(大化段)的巴色互通、乙圩互通k35建桥台等施工现场,起重机、挖掘机、搬运车等设备来回穿梭。正月初七起,建设者早早回到工作岗位、分秒必争,抢时间赶进度,各项施工环节按下了“加速键”。
2月14日,走进大化城南工业集中区配售电公司110千伏变电站项目建设现场,工人们忙碌的身影穿梭其间。施工人员各司其职,紧张而有序地开展各项工作。他们头戴安全帽,身穿工作服,在架子管制作的支架上或坐或站的作业,有的缠绕着手中的铁丝,有的递交手中的材料。而架子的下方时不时的传来“滋啦”声,地面工人的电焊枪喷出蓝白色火焰,飞溅的焊花快速坠落,在灰暗的水泥地上烫出点点星斑。
一边建设项目工地的焊花还在闪烁,另一边工业园区企业已奏响另一支劳动乐章。
位于大化城南工业园区的广西唐优防护科技有限公司车间里不时传来“哒哒哒……”百余台缝纫机针脚如急雨敲窗,淡蓝色防护服布料在工人指尖流淌。
中午12点,缝纫机声暂歇。从大化板升乡弄勇村搬迁到县城的谢小菊走向公司食堂,二十多分钟的简单用餐后,简单地休息一段时间。下午1点,缝纫机声再度响起,她又开始进入了繁忙的工作,她靠她的勤劳,不仅实现了从农村到县城居住的转变,而且还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
谢小菊说:“我在这公司工作了一年多,每个月拿到6000多元,工作挺开心的,可以照顾老人小孩。”
“我们工厂是中国大唐定点帮扶产业释放项目,专为大唐生产防护工作服,我们服务宗旨是实现当地群众就业稳定,目前可供300个就业岗位,可以吸纳脱贫户、易地搬迁户劳动力就业,让脱贫群众在家门口当上产业工人,实现稳定收入。”广西唐优防护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吴文君表示。
奋力拼经济,根本上就是拼产业、拼项目。新的一年,大化各企业抓生产、拓市场、抢订单,铆足干劲促发展,呈现出一派生产忙碌、欣欣向荣的景象。
位于大化易地搬迁安置点创业就业孵化基地里,大化旺成玩具有限公司车间里也全面复工复产,170多名员工春节后返岗,有条不紊地进行组装、喷漆、塑胶、移印、包装等作业,为玩具订单的交付忙碌着。企业的复产复工,不仅带动了当地就业,也为大化工业经济的复苏和增长注入了强大活力。
大化旺成玩具有限公司招聘专员唐英玉说:“正月初十我们就开始复工复产了,按照生产订单现在开足马力生产,目前已经有170多名员工到岗到位,实现了就业增收,预计还可以再容纳50多名就业岗位。”
工业区的喧嚣渐行渐远,春耕的韵律也在田野间铺展。
在该县大化镇凤翔村广袤田野上,拖拉机轰鸣着在田间来回穿梭,犁开秸秆烧过后的硬土,开出了一条条垄沟,村民们顺着垄沟砍蔗种、铺排、撒化肥、围拢泥土。
在田间地头的另一边,老旧的果树被淘汰,村民们果断地用抓木机把它拔出,他们打算把空出来的地种上甘蔗。地头另一端,年老的阿婆和儿媳配合默契——锄头起落间挖出浅坑,撒种、覆土、轻踩,新埋的玉米种便静待破土。
走进大化镇仁良村,食用菌基地里又是另一番景象。工人轻旋阀门,现代化的灌溉设备正匀速运转,管道瞬间喷洒出细密水雾均匀地洒落在云耳菌棒上,为云耳生长提供充足水分。其间另一头,采摘工人们穿梭在菌棒之间,手法娴熟地采摘成熟的木耳,不一会儿,篮子里就装满了肥厚的云耳。
据了解,大化镇仁良村农之宝食用菌种植基地粮田采用“菌粮”轮作模式,农闲时在耕地上种植云耳,不需土壤种植,只要求土地平整即可。对土壤的土质,肥沃度没有任何要求,不施化肥,不打农药,只需无污染的水源,全程绿色种植,使耕地得到休养生息,减少水分、养分的消耗,并为下一季粮食的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和条件。
近年来,该县依托生态优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以“强龙头、创品牌、带群众”的发展思路着力在产业规模、利益联结、品牌打造上做文章,促进食用菌产业集体式发展,带动了更多群众持续增收致富。
实干开新局,聚力促发展。大化将继续深化实体经济调研服务,坚持问需于企、问计于民,加强服务企业发展,助推产业振兴惠民,全力推进乡村振兴各项工作。(覃文军韦妙春韦美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