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建立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模式和政策法规,深化城市安全韧性提升行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的重大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城市更新工作,指出城市建设管理要通过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巧心提高精细化水平,绣出城市的品质品牌,同时指出,城市建设必须把让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要发挥美术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更多美术元素、艺术元素应用到城乡规划建设中,增强城乡审美韵味、文化品位,把美术成果更好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求。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充分发挥美术、艺术在城市建设、城市更新中的作用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
纵观国内外城市更新实践,巴黎、伦敦、上海、成都等城市更新中的艺术化工作都在城市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坚持城市艺术化理念引导,充分发挥艺术在城市建设更新过程中的功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其一,能够更好地提升城市品质,通过设计城市文化特色鲜明的地标性艺术装置、公共艺术空间等,可以丰富人民群众的社交空间,满足人民群众对时尚幸福美好生活的新需求。
其二,能够更好地塑造城市品牌建设时尚之城,通过建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艺术融合的城市雕塑和艺术空间,推动中国艺术、东方审美在国际舞台上焕发光彩,提升城市国际辨识度。比如成都IFS爬墙熊猫雕塑设计,成为辨识度极高的城市代言形象。
其三,能够更好地激发和带动城市消费,通过设计沉浸体验式的时尚文化艺术场景和具有城市特色的艺术雕塑,可以吸引更多国内外游客拍照打卡并在自媒体、新媒体发布,形成城市形象的自传播,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到达形成消费,为城市注入持续的活力与繁荣。比如,成都宽窄巷子入口处和街区的艺术化设计,成为游客拍照打卡消费并发朋友圈的最佳选择。
其四,能够更好地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肥沃的成长土壤,时尚街区、产业园区、文化街区艺术空间的设置,浓厚了整个城市的时尚艺术氛围,从而吸引更多的优秀艺术家和文化企业到城市创作创意创业,不断丰富和扩大文化创意产业链条。
北京作为国际化大都市,文化底蕴深厚,艺术资源聚集,推动城市艺术化、时尚化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尤其是《北京城市更新条例》的正式实施为艺术化理念引导下的城市更新提供了政策支持。《条例》明确提出了优化城市设计,延续历史文脉,凸显首都城市特色,这为城市更新过程中整体把控、系统设计城市艺术空间、艺术雕塑创造了条件、提出了要求。
笔者实地调研了众多商业街区、文创园区、街心公园(口袋公园)和大型社区,艺术元素的融入和艺术装置的设计相对欠缺,文化艺术资源赋能城市更新、消费活跃、生活丰富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基于此,可以在市级层面或者北京市城市更新专家委员会层面设立专门机构统筹全市城市更新过程中的公共空间艺术设计工作,建立全市(城区)主要街区、主要园区、主要商圈、大型社区和城市“口袋公园”公共空间艺术化工作,确保公共空间艺术设计的文化性、在地性、体验性、便民性。同时,可以构建多方参与的投融资机制,坚持政策引导、市场主导理念,注重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城市更新艺术化工作,尤其是在城市主要景观带(如通州大运河西岸)、大型商圈(如王府井步行街)、文创园区、口袋公园,通过有关政策措施调动相关主体积极参与城市更新艺术化工作,促进文商旅艺融合。
此外,建议充分发挥清华美院、中央美院、北京服装学院等专业艺术设计院校的艺术创作与研究能力优势,打通城市更新艺术需求、专业院校资源、市场主体资本有机合作通道,为城市更新过程中公共空间的艺术化进行专业赋能。
总而言之,通过城市更新过程中更加重视时尚艺术性,设计设置符合城市文化特色的公共艺术空间和艺术雕塑,让时尚艺术走出教学楼、走出美术馆,走进街头巷尾、走进市民百姓,渐渐成为更具广泛参与度的社会时尚艺术文化活动,推动城市更新与时尚艺术相融相促、互为驱动,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时尚美好生活的需要,更好凝聚城市文化共识,更好塑造、传播和提升城市国际形象。
(作者李向军系北京时尚控股办公室副主任,赵恒毅系北京服装学院美术学院公共艺术系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