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遗韵司马迁的南充印记

身边24小时 2025-02-18 12:14:19

在中国古代,文人饱读诗书之外,游历名山大川者不乏其人。然而,若要论及壮游,司马迁无疑是最早的代表人物之一。20岁的司马迁遍走了名山大川,既追寻了舜、禹、孔子等圣王和先贤的遗迹,还探访了楚汉之争等重大历史事件的地点,这些经历为日后撰写《史记》奠定了基础。

司马迁的人生中,除了那次意义重大的20岁壮游外,还有两类性质截然不同的出行经历。一类是扈从汉武帝,另外一类是“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据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科学高等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中国史记研究会会长张大可所著其《司马迁评传》中描绘的司马迁旅行路线图所示,在西征路线中,明确标注了阆中、安汉等地名,这充分证明了司马迁确实曾在南充这片土地上留下过宝贵的足迹。

奉使西征探寻西南古地历史足迹

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司马迁“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史记·太史公自序》)。所谓“巴”,是汉郡名,治所在江州,今重庆市附近;“蜀”,汉郡名,治所在成都;“邛”,邛都,汉越嶲郡治所在地,在今四川西昌东;“笮”,笮都,汉沈黎郡治所在地,在今四川汉源东北;“昆明”,古地名,故地在今云南下关地区。司马迁此次出行,完成了游历我国西南地区的壮举。

根据司马迁旅行路线图可以看出,奉使西征这一次,司马迁从长安(西安)出发,过南郑(汉中)、葭萌,经阆中、安汉、巴郡(重庆)、犍为郡(宜宾)、滇(昆明)、昆明(保山)、邛都(西昌)、苲(汉源)、蜀郡(成都)、冉駹(茂县)、梓潼,再回到葭萌、南郑,最后返回长安,整个线路大致呈一条环线。

在奉使西征路线中明确标记了两个古地名阆中和安汉。根据资料记载,秦灭巴后,于公元前314年置巴郡及阆中县,阆中县境域包括今阆中、苍溪、南部、仪陇、蓬安、西充、顺庆、高坪、嘉陵等县(市、区)和巴中、剑阁、岳池部分地区;西汉初,汉高祖追念纪信诳楚安汉之功,析阆中县南境置安汉县,辖今西充、顺庆、高坪、嘉陵、蓬安和岳池西部、北部等地。

南充是川北重镇,自古水路交通发达。“根据张大可先生的研究,司马迁从汉中、葭萌到阆中的这一段路线,与金牛道比较一致,是有可能在南充这片土地上留下足迹的。”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教授符永利分析认为,阆中和安汉(南充)均为嘉陵江沿线的重要城市,司马迁前往重庆,其中一段路程极有可能是顺嘉陵江而下,而坐船走水路比较方便和节省时间。

奉使西征巴、蜀以南,这是司马迁青年时代出仕郎中以后所做的第一件大事,在司马迁上任前,他的前任有司马相如、公孙弘,而且都取得了显赫的成绩。《司马迁评传》中提到,司马迁此行既“征”又“略”,是指在大规模军事行动之后设郡置吏,司马迁就是“钦差大臣”,肩负“经略西南夷之任务”。

司马迁不辱使命完成了对西南的征略工作,从元鼎六年正月至元封元年二、三月,总共用时15个月,除却途中六个月,司马迁在西南夷随军征略的时间约8、9个月,故能在邛、笮、昆明地区作大量的考察。张大可在《司马迁评传》中写道:奉使西征及生活体验,无疑是激发司马迁首创民族史传的重要原因。

笔下春秋南充人物闪耀历史长河

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了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其中,纪信、司马相如、落下闳等南充人的故事都被司马迁写进了《史记》,成为闪耀在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星光。

首先要说的当是司马迁用1万2000字将司马相如的生平和风采留在了《史记》里,让我们在两千多年后还能邂逅这位光耀史册的西汉才子。司马迁在《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采用“以文传人”的写法,简练地记述了司马相如一生游梁、娶卓文君、通西南夷等事,同时全文收录了司马相如的主要文学作品。

在司马迁之前,司马相如奉旨开拓西南夷,在异常艰难的情况下,把当时还不属于汉朝的西南夷纳入大汉王朝的版图之内。四川省司马相如研究会秘书长唐晓零认为,司马迁走到西南地区,或多或少会听到当地官员、民众讲起司马相如的风采,也会看到西南夷的治理举措,心中萌发对司马相如的崇拜之情也是合理的。

“《司马相如列传》文字之多,远超司马迁对自己的记述,足见作者对司马相如欣赏与推崇。”唐晓零说,目前还没有史料表明两人有过交际,但惜字如金的司马迁用如此之多的文字来记录司马相如和其作品,或许是对其大一统思想的认可,也有可能是对其文学成就的欣赏。

司马迁与司马相如有无交际,无从考证。但是,司马迁与另外一位南充阆中人落下闳却有着更为紧密的联系。《史记》记载:“至今上即位,招致方士唐都,分其天部;而巴落下闳运算转历,然后日辰之度与夏正同。”

南充阆中人落下闳经同乡、太常令谯隆和太史令司马迁的推荐,被汉武帝征召入京,与当时的官家天文学家唐都、邓平一起研制历法,经过多年历算测验,终于编制出了新历。全新的《太初历》重新确定了春、夏、秋、冬四季顺序,以孟春正月朔日为立春日(当时称为“寅月岁首”),前一日为除夕,除夕的次日为春节,同时将24节气纳入历法体系中。

在南充,纪信的故事和精神流传了两千多年,南充更是被称为“忠义之邦”,这一切首先要感谢的就是司马迁。纪信一生两救刘邦的故事就被记录在《史记·项羽本纪》《史记·高祖本纪》之中。正因为有了《史记》的记载,才让无数后人了解到楚汉相争的壮阔历史,以及纪信的大义和担当。

南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杨晓江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