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拾盐士
作者|多面金融工作组
2025年春节前后,博时基金人事变动频频,多位基金经理因业绩欠佳卸任,引发市场对其投研团队稳定性和产品策略的广泛关注。
近日,博时基金先后对卓若伟、陈伟、李重阳三位基金经理进行岗位调整。而就在去年年底,博时基金还解聘了沙炜等明星基金经理,但其继任者并没能扭转产品业绩亏损局势,收益率仍告负,而博时基金也面临着人才凋零的困局。
一位资深业内人士告诉拾盐士,博时基金这波人事震荡可能是其重塑投研体系的契机,但成效仍需时间验证,投资者可关注后续团队调整及旗舰产品业绩表现。在当前公募行业竞争加剧、监管层强调从规模导向转向投资者回报导向的背景下,博时基金若要扭转颓势,仍需优化考核机制、加强投研梯队建设、调整产品布局。
多名基金经理黯然离场
博时后“五虎时代”人才凋零
随着2024年四季度基金季报的披露,加之沙炜等明星经理的黯然离场,博时基金的表现格外令人担忧。近几年来,博时基金多个产品亏损严重,基金清盘数也稳居首位。除此之外,博时基金的合规问题频发,公司监管能力存疑。
梳理近期发生变动的基金经理管理产品可以发现,业绩不佳或是离场主因。
其中,卓若伟卸任博时恒盛一年持有期A等产品,管理期间该基金连续3年自然年度亏损,累计亏损13.74%,在偏债混合型基金中排名倒数第8位,他管理的8只基金均排名同类后段,投资者大幅撤离,基金份额缩水95%,策略上高仓位配置权益资产及可转债未能抵御市场波动致固收+策略失效。
同样,李重阳卸任7只基金,其中6只业绩排名靠后,他当前在管的两只基金任期收益率同类排名倒数。陈伟卸任博时稳益9个月持有A等产品,他管理的基金业绩分化很大,博时稳益9个月持有A任期内回报较好,但其他产品排名倒数,管理规模大幅缩水。
而曾备受瞩目的明星经理沙炜也已于年前卸任,事实上已有多年业绩表现不佳,此前管理的基金产品近三年跌幅超20%,规模腰斩。除了其任职时间最长的博时丝路主题以及“迷你基”博时研究回报,沙炜管理的其余产品任职回报均为负。
由于多个产品业绩不佳,投资者在基金吧里纷纷发帖,表达对沙炜的极度不满。
但当沙炜卸任基金经理后,博博时阿尔法回报和博时远见回报目前由基金经理金耀独自管理,博时丝路主题则由基金经理王晗独自管理,就目前结果来看并没有扭转局势。
公开资料显示,金耀2010年起先后在安邦资产、天弘基金、民生加银基金工作。加入博时基金前,任职期间的民生加银研究精选曾在3年时间取得涨幅209.46%的傲人成绩,但其管理的民生加银优选、民生加银聚优等3只基金产品任期亏损均超过20%。
加入博时基金后,金耀在蔡滨手里接管了博时产业精选,但成绩也不甚理想,任期亏损-14.47%,在同期灵活配置型基金中只能排2032/2226。
而王晗是博时基金自主培养的基金经理,2020年加入博时基金,只有不到2年的基金管理经验,资历尚浅。2023年2月1日,王晗接手博时战略新材料主题,其任期内仍未扭亏为盈。
另外,早在去年7月,曾鹏就卸任了6只基金,而且在曾鹏“减负”之后,博时基金已经没有管理超百亿规模的主动偏股基金经理了。随着基金经理的相继卸任,博时基金的主动权益板块持续低迷。而被誉为“博时科技一哥”的肖瑞瑾,业绩表现同样让人失望。
肖瑞瑾2012年硕士毕业于复旦大学后加入博时基金,从研究员一路干到基金经理。2017年开始独立管理基金产品,经手17只基金,截至目前在管7只基金,管理总资产规模约47.21亿元,可谓是博时基金的核心人物之一。但近年来肖瑞瑾任职管理的基金大多处于亏损状态,其中五只产品任职亏损超过20%,目前在管的表现最差的要数博时创新精选A。
回望博时基金成立之初,可谓人才辈出。公开资料显示,其创始人肖风先后就职于深圳康佳、人民银行深圳分行,之后历任深圳市证券监管办公室处长、证管办公室副主任等职务。1998年7月博时成立,肖风一直担任公司总经理、副董事长。
肖风在卸任之际,大幅调整了博时的业务架构,一手提拔了5位副总——杨锐、董良泓、李志惠、李雪松和邵凯,这五人被业内称作博时“五虎将”,分别分管公募资产投资、专户资产投资、固定收益投资、机构业务和零售业务,将博时寄希望于其五人。
但这五人没过多久也各奔东西,博时基金也深陷“人才慌”之中。肖风离开博时次年,老部下杨锐也离开了博时。同年,李雪松跳槽至道富基金出任总经理,几个月之后又去了私募领域。李志惠加盟浙商基金,于2015年出任董事长一职;2019年董良泓离开博时,创办誉辉资本;2023年2月邵凯离任博时副总经理,宣布加入中欧基金,担任固收投资决策委员会领导。
面对人才流失困境,博时基金第三任董事长张光华曾表示“资产管理行业最核心的资产是人”,而当下,博时基金最缺的显然就是人才。
混合型基金超半数亏损
投研能力失衡问题突出
2021年2月,曾经的权益老将高阳从鹏华基金回归博时,担任总经理一职,众人纷纷期待博时基金扭转乾坤,再次向着曾经的“黄金时代”前进。但事实上,在招商证券入主之后,博时基金的业绩并未迎来转机,反而在一直往下掉。
真正让博时再次在行业稳住地位,是在招商证券入主之后的第三任董事长张光华,与时任总裁江向阳搭班子,二人公开表示要把博时带回来,开启了对博时大刀阔斧的改革,特别是在债券基金和主动权益基金方面,直接重塑了博时当下的业务结构基本面。
博时披露的最新数据显示,博时基金的管理规模共计10859.92亿元,基金数量共计697只。虽然整体上资产规模呈增长趋势,但近些年来股票型基金管理规模始终难以突破500亿元,混合型基金管理规模自2022年以来不断缩水。
截至2024年三季度,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管理规模仅1185亿元,远低于债券型基金的4095亿元,投研能力失衡问题突出。
例如,深入分析卓若伟的投资策略可以发现,可以发现他采用了高仓位配置权益资产(20%以上)及可转债(40%以上)的方式。在正常的市场环境下,这种配置可能会带来较高的收益,但当市场波动加剧时,就暴露出了严重的问题。他未能有效地根据市场变化调整策略,导致固收+策略失效。这可能是由于他对市场趋势的判断出现了偏差,或者在风险控制方面存在不足。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博时的股票型基金管理规模下滑至行业第19位,创下近十年来最差记录;2022年、2023年连续两年,博时的混合型基金管理规模排在行业第16位,也创下近十年来最差记录。
公开资料显示,截止到2024年12月23日,博时基金的偏股混合型、灵活配置型、普通股票型基金产品数量合计为111只,处于亏损状态的基金产品数量为56只,其中,亏损幅度超过20%的基金产品数量为31只,大部分是2020年下半年到2021年成立的基金产品。
值得注意的是,博时基金的混合型产品数量多达123只,但其中约有64只基金自成立以来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其中有16只基金亏损幅度超过30%,这些基金大多是2020年、2021年期间成立的产品。基金成立之时正值基金市场火热,但随着市场回调,未能经受住考验,净值一路下滑。
长久以来的亏损实乃博时的一大难题,因此“清盘”便成了博时基金的选择。据行业数据统计,自2024年初至今,博时基金相继清盘17只产品,清盘数量登顶。
而仅在今年1月,博时就有4只产品清盘,连原本被看好的博时港股通红利精选这样的红利主题基金也未能幸免,这对于一家老牌公募来说不免令人唏嘘,也让不少投资者大呼意外。
更令人意外的是,博时基金旗下的养老目标日期基金,包括博时养老目标日期2035三年持有、博时养老目标日期2050五年持有、博时养老目标日期2045五年持有和博时养老目标日期2040五年持有,这四只养老基金一向被视为稳健配置,也走到了亏损清盘的结局。
在金融市场中,投资者的信任是基金公司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博时基金由于部分基金业绩长期垫底,已经导致了严重的后果。而近期这一波人事变动,不仅使博时基金的团队稳定性受到严峻考验,也再次考验着投资者对于博时基金的信任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