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王柳钦
通讯员徐洪江
2月18日,极目新闻记者从中铁大桥局获悉,由其承建的常泰长江大桥附属工程基本完成,预计今年10月公路具备通车条件。
作为长江上第一座高速公路+普通公路+铁路“三位一体”的跨江大桥,项目团队在大桥建设中攻克了不少难题,尤其是在沉井施工中自主研发的智能机器人,实现了智能化、信息化取土机器人在大型沉井施工中首次投入使用。
此次投入的智能“绞吸机器人”分为智能履带式绞吸机器人和智能龙门式绞吸机器人,与传统设备相比,最大特点就是扫除水下盲区取土问题,实现沉井可控、可测、可视、安全高效下沉,开启大型水中沉井基础施工智造新元。
“坦克”机器人水下如履平地
沉井是长江大桥塔墩的水下基础,而常泰长江大桥与常规悬索桥锚碇不同,其主塔沉井基础处于江中,对基础的稳固性要求更高,下沉深度更深。
据了解,常泰长江大桥采用圆端型沉井基础,每个沉井用钢量达到2.3万吨,超过3座埃菲尔铁塔用钢量;沉井底面尺寸横桥向长95米,纵桥向宽57.8米,沉井总高72米,沉井面积相当于13个篮球场大,为世界最大面积水中沉井基础。
如此大的体积埋入水中,同时水文地质条件复杂,还须穿越3层粉质黏土层,使用传统空气吸泥机费时费力,智能机器人的出现则提供了全新思路。
履带式绞吸机器人由传感监测系统、水下液压系统、履带底盘、绞吸装置、液压支臂、潜水渣浆泵和回转吊装系统几大部分组成。
记者注意到,它的外形像个坦克,前端是一个液压绞吸头,履带轮可以在高低不平的水底平稳前行。
机器人到达水底后,操作人员可通过机器上自带的测距仪和检测设备,实时调整机器人位置,并通过机器人搭载的水下视频监控、前视声呐和避碰声呐传感器对施工环境进行监测,从而将机器人调整至最佳工作状态。
水下进行土体掘削工作时,机器人通过绞吸头旋转将泥土打碎,再由气举进入排渣系统;工作臂能够绕本体旋转、伸缩,实现井孔内及刃脚等盲区全覆盖。
智能感应系统给河床做“B超”
除此以外,由井上吊装平台、龙门绞吸机及其附属结构等组成的智能龙门式绞吸机器人,不仅解决了盲区取土的难题,还实现了沉井自动化取土。
据介绍,龙门式绞吸机器人是框架式结构,主框架撑在沉井内壁,共分为三级框架。其中,一级框架主要为设备的最外围框架,承重设备的所有重量;二级框架可以在一级框架上行走,实现机器人的纵向移动;三级框架可以实现机器人的横向移动。
取土作业时,操作人员可在水上操作平台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取土情况,同时通过计算机软件预设轨迹,实现自动化施工作业。
值得一提的是,该机器人的智能感应系统还能给沉井的河床区域做“B超”。相关负责人介绍,机器人绞吸臂上装有高度计及前视成像声呐,其中高度计用于检测机器人距离下方作业泥面距离,成像声呐可扫描出作业面情况,探明工作环境。
在主控制平台的显示屏上,3D图随着参数的变化而动作,实时显示水下作业情况。操作人员通过多方向操纵杆来控制水下机器人,配合水下声呐传感和摄像设备,沉井刃脚等盲区位置一览无余。
(图片由通讯员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