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辛更儒:讲述宋时风云的《三朝北盟会编》,我不知有多少次翻阅它

上观新闻 2025-02-18 14:13:51

宋人徐梦莘所著的《三朝北盟会编》一书,放在我的案头已经有一段时间了。

这本书自1987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许涵度刻本出版,我便购置了来。从那以后,不知有多少次翻阅它、使用它。2007年,我在中华书局出版《杨万里集笺校》,及以后出版的各种文史研究著述中,参考书中有两种最受我的关注,一种是李心传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另一种便是《三朝北盟会编》了。

《三朝北盟会编》是研究两宋之交宋金关系最重要的著述之一。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叶,当我接受邓广铭先生邀约,增订其所著《稼轩词编年笺注》时,便已经注意到它。1985年夏,我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的邓先生家中,同他商讨笺注事宜时,他从书橱中把这部线装古籍书拿给我看,只见书页中满是他用朱笔蝇头小字书写的批校语,全书二百五十卷,几乎各卷都是如此。这不但使我感受到这部书稿存在问题之复杂,更感受到老一辈学者在典籍整理上所下的功夫之深厚。据说后来这部珍贵书稿已被其三女邓小南教授捐献给北京大学图书馆了。

《三朝北盟会编》一书,自撰成之后,一直有手抄本流传于世。历经近千年辗转传抄,以致文本本身问题繁杂丛脞,不经整理极难阅读。清末仅存的两个刻本也同样校勘粗疏,讹夺特甚。

邓先生在世的时候十分重视这部书稿的整理和点校工作。1992年,邓先生85岁时,学者陈智超先生采访他,他还说:“对徐梦莘那部《三朝北盟会编》……我早就向人宣告说,不校完此书,我死不瞑目。”可惜这已经成为他未能实现的遗愿了。

这部《三朝北盟会编》,不但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还具有普遍的警示作用。围绕着将近一千年前的那场突发事件“靖康之变”,历史时空给予了我们足够的理性认知和情感体验。作者著录了二百余种文献资料,传达了太多的真实信息:让我们在那场残酷的民族冲突和血火交融的国家矛盾之余,看到了、听到了我们民族所遭受的苦难、人民的呻吟和呼声,也体验了各阶层人民的斗争以及反抗。这些都极大地感染并增强了我们决不屈服于敌人的信念,和实现统一的伟大理想。

发愤著成一部史书

说到《三朝北盟会编》,不能不提及它的作者徐梦莘。

徐梦莘字商老,临江军清江人。徐梦莘《宋史》有传,无奈太简略。虽然楼钥为他作了一篇《徐公墓志铭》,也不甚详尽,但他一生的主要事迹还是大体明了。靖康元年(1126年),岁在丙午,当一个惊人的历史巨变——女真再度南侵、北宋灭亡的“靖康耻”降临中华大地时,徐梦莘也伴随着民族的苦难呱然坠地。到他四岁,即建炎二年(1128年),宋高宗在扬州,金人南侵,李成叛变。“寇扰江右,叛将大盗蜂起。公之生才四年,母氏襁负,走陂头刘氏家,仅免于难。”(以下所引,未注处皆出《墓志铭》)历经时势翻覆而长大的徐梦莘,“既省事,自念生长兵间,欲得尽见事之始末”,即要弄清何以造成靖康之变的历史原因。而文人学者以及当事人记载这一时期事变的著作是窥见历史真相的第一手资料。这为徐梦莘研究、撰写《三朝北盟会编》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来源。

从本传及其《墓志铭》中我们得知,徐梦莘虽然身为南宋时期的地方官员,但一生“仕宦几五十年,闲居之日为多”,原非以功业自居,或以政绩见长。徐梦莘继承了司马迁发愤著史的意愿和传统。其有所作为于世,就在于他痛感靖康以来历史真相不明,发愤著成一部史书,使后人借鉴历史,开创未来。他的一生功绩,就在于他完成了不朽的《三朝北盟会编》。

取资极为严谨

《三朝北盟会编》全书共二百五十卷,属于编年体的史书:从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年)海上之盟记起,下至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金主完颜亮南侵兵败采石被杀为止,前后45年间宋金双方的战争和谈判事宜,一一加以记载,以表现这一时期宋金历史上的最重要事件及其影响。

作者搜罗野史及其他私家著述共二百余种。这些著述,既有制、诰、国书、奏议等公文,又有记、序、碑、传、志等私人著作,皆为正史所不包罗者。作者引用这些著作,凡“传闻异辞者,又从而订正之”,但他对这些资料,“其辞则因元本之旧,其事则集诸家之说,不敢私为去取,不敢妄立褒贬”。(《三朝北盟会编自序》),取资极为严谨。

《三朝北盟会编》完成于宋光宗绍熙五年(1194年)。和成书于宁宗开禧年间(1207年)的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相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还是客观存在的。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载的是从宋高宗即位至其传位太子赵眘一朝三十六年的编年史,与《三朝北盟会编》所记载的历史起始时间不同;《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一书编年系日,全面记述南宋中兴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诸方面的史迹,与《三朝北盟会编》专门记载南北宋三朝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历史又多有不同;《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其书以国史、日历为主,而参之以稗官野记、家乘志状、案牍奏议、百司题名,无不胪采异同,以待后来论定”,以官史为基本依据,这却非徐梦莘全依赖私家史籍为主要依据所可比拟。不过,《三朝北盟会编》引用史料部分多于《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而《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撰述部分多于《三朝北盟会编》,这也是两者的不同之处。然而,诚如邓广铭先生在《影印〈三朝北盟会编〉序》中所说:“在今天,它(指《三朝北盟会编》)更是与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李心传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鼎足而三的编年体宋代史书巨著。”

找寻北宋灭亡的真实原因

作者徐梦莘以其毕生精力,完成这一历史巨著,动机非常明确,就是找出北宋灭亡的罪魁祸首:“揆厥造端,误国首恶,罪有在矣。”

《三朝北盟会编》序所说的“当其两河长驱而来,使有以死悍敌;青城变议之日,使有以死拒命,尚可挫其凶焰而折其奸锋”,是其成因之一;而“近臣名士,俯首承顺,唯恐其后。文吏武臣,望风降走,比比皆是”,是其成因之二。他对此深恶痛绝,予以严厉谴责。

敌人既战既和,变诈百出,而我则一以和议应之,不得已主战又并不坚守其议,致使三朝北盟过程中宋方屡次陷入被动局面。

从此书书名看,所谓“北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特殊现象:自春秋以来,中国境内的各诸侯国纷争战斗,有分有合,各用其极。徐梦莘以先秦春秋时期之盟约对比宋金之间的和战关系,颇有深意。清苑许涵度刻本《三朝北盟会编》的校勘者之一吴城言:“名曰‘北盟’,盖深有慨乎?契丹之不可弃,女真之不可亲,自撤藩篱,谁为捍蔽?及乎戎马践郊,危如压卵,言和战讫无定论。青城之祸,海上之盟安在哉?至绍兴则无所为盟矣……此又作者所隐痛而不敢明言,姑托标题,以示微旨与?”其也是认为,宋徽宗、钦宗、高宗三朝同北方女真金国的结盟也同样是不可靠的外交关系,皆所言“口血未干而背之”者。历史教训如此深刻,应当汲取。

以当事人记当世事

我从2018年应杭州社会科学院南宋史研究中心之请,点校整理李心传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同年12月便有意整理点校《三朝北盟会编》。可是,基于种种因素的影响,特别在出版经费的落实方面,这项工作并未正式开始。直到2023年下半年以后,我才试点校了一百一十余卷,即自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年)登州守臣王师中遣人浮海,探问辽境女真信息为始,至建炎二年(1128年)间记事止,将及全书的一半。

从我已点校过的百余卷《三朝北盟会编》来看,其中不乏激烈场面、惊悚人心的情景:比如敌人精锐倾巢而来,南宋将士节节败走;出使文臣,唯唯诺诺,任敌宰割驱使;太学生和数十万京师百姓自动集会,击杀作恶宦官,要求复用李纲等主战派,口号呼声震动宫阙;围城期间,敌人在内奸的配合下,予取予求,将国库和汴京公私财物以及各类人才劫掠一空,不知有多少生命丧于敌手。我以为,这是民族最屈辱的一页,后人永远不要忘记这段历史。徐梦莘以当事人记当世事,把这些史实记载下来,其存史、教育后人的积极意义确非言语所能概括。

再如,《三朝北盟会编》卷二九记载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八日,宋使李棁会见金帅斡离不得议事:

九日乙亥,李棁等见斡离不议事,赍和议犒师割地等事目回来。

是日,李棁同郑望之至军中,斡离不严兵以待之,见二太子。二太子藉地南向坐,棁与望之北面再拜,膝行而前,恐怖丧胆,失其所言。良久,遣王汭译云:“京城破在顷刻,所以敛兵不攻者,徒以上旨故,所以存赵氏宗社,恩莫大也。今议和并犒师之物,须金五百万两,银五千万两,绢彩各一千万疋,驼骡驴之属以万计,尊其国主为伯父,凡燕云之人在汉者,悉以归之。割太原、中山、河间三镇之地,又以亲王宰相为质,乃退师。”出事目一纸,付棁等达朝廷。棁唯唯,不能措一辞而还。金人笑之曰:“此乃一妇人女子耳。”自是有轻朝廷之意。

这是围城中宋使首次会见金帅,即遭金人的无情讹诈:面对金人的予取予夺,宋使完全处于弱势一方,何尝有半句申辩之言?

金国贵族用战场和结盟两方面的强势在同对宋关系上占据了上风,击垮了对方军民的反抗,完成了对北宋的占领和控制,这也证明了一个道理:弱国无外交。

整理这部著作是我的夙愿

《三朝北盟会编》是研究宋金关系史的重要文献著作。《四库全书总目》评价说:作者徐梦莘,“其恬于荣进,每念生靖康之乱,思究见颠末,乃网罗旧闻,会稡同异,为《三朝北盟会编》”。徐梦莘幼年身经祸乱,所以,记载其生平事迹的《直秘阁徐公墓志铭》说:“公既省事,自念生长兵间,欲得尽见事之始末”,即可以考见靖康之变起因,以及导致北宋灭亡和南宋建立的历史原因。这也正如作者在此书序言所说:“呜呼,靖康之祸,古所未有也。夷狄为中国患久矣,昔在虞周,犹不免有苗、玁狁之征……是皆乘草昧凌迟之时,未闻以全治盛际,遭此其易且酷也。”

邓广铭先生也在《影印〈三朝北盟会编〉序》中说:“徐梦莘倾注毕生精力撰写此编,是有着极为明确的目的性的。”徐梦莘认为:“汉、唐以来,如冒顿之围平城,佛狸之临瓜步,颉利之盟渭,此其盛者。又其盛则屠各陷洛、耶律入汴而已。是皆乘草昧凌迟之时。”所指匈奴冒顿围汉高祖于平城,北魏拓跋焘兵临长江过瓜步山,突厥颉利与唐太宗结盟于渭水,此北方民族强盛之时,最强盛时又有匈奴屠各部人赵矅的入洛灭晋、五代契丹族耶律德光之入汴灭石晋,“是皆乘草昧凌迟之时”。反观女真族的金国攻灭北宋,“未闻以全治盛际,遭此其易且酷也”。这是作者所不能理解的主要问题。其实,北宋历经百余年的努力和发展,全社会在经济、文化的进步方面已经超越汉唐,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富庶最文明的国家。一旦遭遇灭国的事变,学者的质疑和追责便油然而生。

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言:“缙绅草茅,伤时感事,忠愤所激,据所闻见,笔而为记录者,无虑数百家。”“其事则集诸家之说,不敢私为去取,不敢妄立褒贬。”故此书记载真实可信,可以警醒后人。

整理这部巨著,当然是我心中的夙愿。前人的努力自有其相应价值,后人也会为此奋斗不止。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