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是著名电影IP“唐人街探案”系列的十周年,在2025年春节档,“唐探宇宙”上新了一部新作《唐探1900》——重开一条故事线,回到了1900年代的旧金山唐人街。电影一方面继承了唐探系列“推理+喜剧”的风格,另一方面将美国华工血泪史、民族命运与革命、种族主义与民族歧视等更为沉重的元素融入电影之中。
作为该系列导演兼编剧的陈思诚为什么要选择让“唐探”做出这样的改变?作为中国电影当代商业类型片最有代表性的导演,他如何看待自己的创作和各种褒贬争议?近日,观察者网对话了陈思诚导演,一同探讨了更多《唐探1900》戏里戏外的创作细节。
[对话/新潮观鱼]
对自己的电影,我不做预期
观察者网:陈导您好,很高兴和您交流。2025中国电影春节档已经基本尘埃落定,您对《唐探1900》这次的成绩满意吗?是否达到了心理预期?
陈思诚:说实话,我现在对自己的片子已经不做什么预期了。这些年我的各种片子起起伏伏,有预期难免就会有失望。
观察者网:最近看网上都在讨论您是春节档几位导演中状态最“松弛”的,因为陈思诚的作品主打一个“出产多,成绩稳定”,您同意吗?这算不算是您的特长和优势?
陈思诚:稳定很重要,电影产业不能一直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电影工业化的重要基础和标准就是能成批次、规模化的产出。
我们一直在强调电影工业化,每个人的理解不一样。大众比较容易感受到视效大片的工业化,但我个人理解的工业化不光是制作的工业化,而是一个比较系统的制片生产流程——从剧本创作到后期宣发,包括作品最后呈现出的口碑和反响,都要做到有一个标准线可供各环节衔接,不能特别参差不齐。
当然,不同的人对于电影有不同的解读很正常。但是也有一些相互矛盾的声音:有部分人一边感慨中国电影“工业化水平低”,一边又会批评过于工业化、标准化,不够“艺术”、没有“特点”。这些年来,我感觉到越来越难用一部电影取悦全部观众的观影期待,这是现实。
创作《唐探1900》的初衷,不是为了“迎合”与“讨好”
观察者网:确实,近年来虽然您的作品成绩斐然,但不可否认“陈思诚”这个名字一出现总是伴随着许多批评的声音。陈思诚是不是已经习惯于“在批判声中存在”?包括对于《唐探1900》的各种差评?
陈思诚:我现在每部电影上映后只看前两三天的所谓“舆情”,口碑稳定后无论好坏都不去看了。
在当下这个纷繁复杂的“大舆情时代”,批评一直会有。善意的、对我们的创作有帮助的批评我们欣然接受,比如《唐探3》的时候有人批评我们的有一些笑点不适合孩子看,这次我们全部规避了。还有人批评《唐探3》广告植入太多,我把公司负责植入的部门整体转岗为版权授权部门等等。但不管你怎样做,仍然有人会在没观影的情况下盲目审判,一些所谓的“一星差评”完全是模板化的,根本与电影本体无关,只是输出情绪。
陈思诚在《唐探1900》拍摄片场
“雅俗共赏”是最难的:有些人只想看“爽点”,看喜剧只图一笑,可能觉得笑点不够多;有些人觉得推理的部分不够,不是“本格”而变成了“社会派”,但如果真只做本格推理或只是纯粹搞笑的话,可能又会让另一波人不满意,一部作品不可能让所有人都喜欢,创作中我们只能尽可能地去平衡和取舍。
还有一种差评让我很无奈,这几年大家一提“主旋律”,一提“爱国”,一提民族与国家上来就容易抵触,但我们都是一条船上休戚与共的人,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我是庆幸自己活在一个很好的时代的,百年之间完成了这样的沧桑巨变,同时我们也要居安思危,以史为鉴,时刻保持一种危机感和警惕。这是我创作这部电影真实的想法,并非所谓的“迎合”与“讨好”,也绝不是要规训和教育大家。
一棵被毁掉了环境的植物如何生存?一个人如果连栖身之地都不保,还能爱什么呢?我觉得,你可以不爱任何东西,但不能不爱国,因为人无法独立存在于世界,所以《唐探1900》中费洋古才会在最后说出那句“救中国”——这是跨越阶级、跨越立场、高于意识形态的东西,反对这个东西,就是在反对自我,这个问题是不容混淆和偷换概念的。
岳云鹏在《唐探1900》中饰演的“大清国满洲镶黄旗,任尚虞备用处协理事务头等侍卫,粘竿长头等侍卫,兼任掌翊卫扈从,赏穿黄马褂,钮祜禄氏”费洋古在听闻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城后死在了洋人的火枪之下
回到过去,让我有了更大的创作自由
观察者网:我们可否理解为,这些家国情怀的元素和更深沉的情感,让唐探宇宙在第十个年头迎来了一次峰回路转和再出发?毕竟《唐探3》之后一度传出这是唐探宇宙的最后一部。
陈思诚:我的创作一直围绕一个很强的内核,就是所谓的“道”。这几年因为疫情的原因,我愈发对时代与个体之间关系的题材产生了兴趣,也希望借这样的故事表达自己的感悟。
《唐探3》之后,如果我还要继续沿着这条线创作《唐探4》,自由度会越来越少。其实《唐探3》就已经受到了一些限制,本来的构思中我想讲的是中、日、韩三国侦探在东京博弈的故事,沿着这个故事设定,我想表达的内容会更清晰——三国的侦探背后是中日韩这三个历史文化联系紧密的国家,而二战给三个国家的关系和三国人民带来了深深的不信任感,我想由此传达一个清晰的反战主题。
很可惜,因为一些原因,韩国那条线最后呈现的是东南亚联邦,也很感谢托尼贾“临危受命”来出演泰国侦探杰克贾。还是有些遗憾最终的故事和我一开始想要表达的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唐探3》中原本计划的韩国侦探最后换成了来自东南亚的托尼贾
“唐探”系列要往上走,就不得不涉足一些意识形态的东西,尤其是地缘政治。当今国际局势复杂多变,各种现实因素的限制和不可控的东西特别多,创作表达也必然会受限制。怎么办?我不想放弃!于是我就想到,干脆去讲唐人街是怎么来的,我们回到那个时代用历史来讲现代的故事,这样反而能有更多的自由。
观察者网:这是不是意味着唐探未来会接着1900的故事开一个新“坑”?还是历史和当代两条线并行推进?
陈思诚:两条线我现在都有了大概的故事,但时代的变化太快了,我不敢妄言。
当下来看我对“1900”这个时代更感兴趣,因为对我而言会有更多的施展空间。和《唐探3》比,这次的《唐探1900》受到的影响是最小的,几乎没有任何删减。一些我觉得比较尖锐的台词,比方说“这世界只有两套游戏规则:权力控制一切,金钱控制权力,美国属于后者”,一开始我有点惴惴不安,没想到最后也都保留下来了。我想这样“愉快的体验”和选材是有关系的。
在《唐探1900》中,王宝强和陈思诚饰演的角色“阿鬼&秦福”与主线剧情里的“唐仁&秦风”的身份与性格都完全不同了
观察者网:但回到过去,用历史写故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唐探1900》让很多观众惊喜的一点是对历史的把握,无论是故事主线还是细节彩蛋,都融入了很多历史上真实的人物原型和历史事件。这意味着剧本创作需要做大量的案头工作,这些部分是如何完成的?陈思诚的电影里,剧本是如何诞生的?
陈思诚:在这方面我特别感谢我的伙伴——团队里的联合编剧们。当下的创作愈发孤掌难鸣,每个人的能力和认知都是有限的,编剧团队就特别重要。团队的每位编剧都有不同的取向和专长,就像不同流派的厨师共同合作做一桌融合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