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获悉,2月3日正月初六,全国铁路发送旅客1645.4万人次,创春运单日旅客发送量历史新高,运输安全平稳有序。2月4日正月初七,全国铁路预计发送旅客1690万人次,计划加开旅客列车2196列。(新华社2月4日)
数字背后,彰显着钢铁动脉中涌动的中国智慧。今年春运期间,预计全国铁路发送旅客将突破5.1亿人次,日均达1275万人次。面对这场春运大考,中国铁路通过智能化革新打造出全球领先的运输体系。以沪杭高铁为例,高峰时期,最短间隔3分钟就有一趟高铁开出,刷新运输密度纪录;上海虹桥站、上海南站引入智能机器人,提供24小时智能问询、站内指引等服务;闽赣地区111个高铁站实现“铁路e卡通”服务全覆盖,旅客可以扫码进站、一票通行。这些创新技术不仅极大地改善了春运体验,更标志着中国铁路已构建起智能调度、精准服务、超前防护的现代运营体系。
归途之上,洋溢着浓浓的民生温情。从深圳北开往云贵川的务工专列,到全国最北漠河站客运员时刻提醒到站游客穿好保暖衣裤,绵延的铁道线串联起万家团圆的期盼。此外,铁路部门持续开行公益性“慢火车”,用始终如一的低票价保障了偏远地区群众的出行需求。北京西站“036爱心候车室”、上海虹桥站“心尚服务工作室”升级改造功能布局,以细致服务温暖人心。当“熊猫专列”的观景天窗掠过四姑娘山,“丝路梦享号”的丝路主题车厢正上演敦煌乐舞,铁路不再是单纯的交通工具,而成为承载乡村振兴、文化传承的移动人文空间。
向新而行,以硬核实力铸就交通强国筋骨。不久前,CR450动车组首次在北京以450公里测试时速刷新了动车组测试时速的纪录,极端环境建设能力全球领先。从高寒荒漠到热带雨林,从超级工程到智能装备,依托全产业链创新体系,中国高铁掌握全球70%左右的技术专利,实现从“跟跑者”到“标准制定者”的华丽转身。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当复兴号穿越塞北江南,当钢铁巨龙驰骋雪域高原,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运输能力的跃升,更是一个民族走向复兴的铿锵步伐。(李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