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字号”支持!珠海白蕉海鲈种苗培育突破“卡脖子”难题

南方都市报 2025-02-18 18:17:11

南都讯30余年“卡脖子”难题,成功被斗门团队攻克;白蕉海鲈种苗本地产业化繁育,实现零的突破!2月18日上午,中国(珠海)白蕉海鲈产业示范园国家海水鱼产业技术体系示范基地揭牌,标志着白蕉海鲈产业正式迈入国家级平台支持的新阶段。

与此同时,首批300万尾自主研发的本土优质海鲈鱼苗完成交付,白蕉海鲈种苗本地产业化繁育取得历史性突破。

30余年“卡脖子”难题被攻克

白蕉海鲈作为珠海首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在斗门的养殖面积超3.9万亩,年产量占全国60%以上,是珠海市农业产业的重要支柱。

然而,长期以来,海鲈种苗繁育一直依赖外省供应,面临着对外部资源过度依赖、种苗质量不稳定、病害问题突出和溯源体系不完善等瓶颈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产业升级,成为亟待解决的“卡脖子”技术难题。

为突破瓶颈,实现三产融合发展,斗门区与市国资携手打造示范基地,旨在“筑巢引凤”打造引才平台“聚才引智”引领创新发展,形成政产学研交流平台,从而攻克海鲈种苗对外依赖和产业链不完善等问题。

仪式现场,随着红绸缓缓拉开,基地正式成立,标志着国家海水鱼产业技术体系与示范园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双方将通过“科研院所+产业技术体系+基地”,为白蕉海鲈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推动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方向发展。

国家海水鱼产业技术体系是农业农村部、财政部2008年首批启动并在“十三五”期间扩容调整建设的50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之一,由国家海水鱼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和综合试验站两个层级构成。

此次“国家海水鱼产业技术体系示范基地”的落成,标志着白蕉海鲈产业正式迈入国家级平台支持的新阶段,开启了与高校专家资源共享、协同发展的新征程。这不仅为白蕉海鲈产业的标准化生产、品牌塑造提供了战略支撑,更为珠海渔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首批300万尾鱼苗交付

现场,珠海白蕉海鲈产业中心有限公司将自主研发的首批300万尾本土优质海鲈鱼苗交付给广东渔泽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该公司董事长唐锦同接过从种苗繁育车间里“出生”的鱼苗,满心欢喜:“斗门成功实现本土育苗,让很多养殖企业和养殖户为之振奋。以前我们鱼苗都得从外地买,不但运费高,损耗也大。如今,有了示范基地本地孵化,成活率能从不足六成提高到八成以上。按成本测算,这300万尾起码可以省20万到30万元。”

斗门区农业农村局局长黄海华告诉记者,海鲈养殖在斗门已有超30多年历史,种苗一直受制于省外。种苗繁育本地化有助于稳定农业产业结构,保障农民收入,对本地农民养殖和村集体经济都是良性的价格保护,更有利于形成稳定的农业产业结构,有望打破“三年一坎”的海鲈市场“周期律”,扩大白蕉海鲈及其深加工产品的销售半径。

“接下来我们还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携手国家海水鱼产业技术体系的专家学者,聚焦亲本储备、良种培育、成本优化等关键环节,进一步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珠海白蕉海鲈产业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林卿叶表示,接下来,公司将通过模式推广、平台搭建等方式,吸引更多高端人才投身白蕉海鲈产业发展,助力珠海打造“中国海鲈之都”。

采写:南都记者李洁琼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