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着潮服去服装店,却发现在服装店里还能喝咖啡;去花店买一束鲜花之余,还能带一份简餐回家;去书店买书,竟还能花十多块钱看一场展览……
去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打造消费新场景培育消费新增长点的措施》,鼓励培育购物消费新场景,推动购物消费多元融合发展。
如今,在重庆的许多实体店,“业态混搭”已悄然兴起,不少商家正通过消费场景的跨界、叠加,带给消费者多元的消费体验。
创意变生意
“混搭”成实体店新宠
晚上下班后,你是点外卖,还是去街边小店或美食城吃饭?过去,在解放碑步行街附近上班的90后白领汪洋,都是三选一。如今,她有了新选择——去超市吃饭。
2月17日晚上,汪洋下班后径直走进公司附近的新世纪超市解放碑英利店,在超市里的餐厅点了一份鱼香肉丝、炝炒土豆丝和一碗白米饭,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
“从去年底开始就常来这家超市吃饭,吃了还能在超市里逛逛买点东西,简直是一举两得。”汪洋说。
商超加入餐饮消费场景早有先例。盒马鲜生、宜家、山姆等多家实体零售店都通过该板块获客吸金。盒马相关负责人介绍,自成立之初,盒马就采用“超市+生鲜餐饮”的“业态混搭”模式,从代客加工的海鲜到烧烤火锅,应有尽有。
不仅如此,“混搭风”还吹向更多实体店。
去年7月,陈美霖和朋友经营的“SISCRAB”买手店从光环搬到金山意库,一改过去只售卖服饰的单一模式,将咖啡业态融合了进来。
记者走进该店看到,300多平方米的空间里,既有精致陈列的时髦服装、饰品,还有适合小坐休憩、闲聊的咖啡区域。该店主理人之一陈美霖告诉记者:“无论是店铺装修还是产品品类,都与曾经的光环商场店截然不同。新店不仅是一家服饰店,更是一个舒适放松、令人身心愉悦的社交空间。”
此外,记者注意到,书店+餐饮、电影+艺术沙龙+餐饮、戏剧表演+餐饮等混搭模式的商户,也在社交平台颇受欢迎。
在重庆工商大学应用经济系主任李然看来,“业态混搭”的兴起是对现代消费者需求变化的精准捕捉,“消费者早已不再满足于单一的消费体验,更加追求社交互动和情感体验,这也使得商家加快转型,通过业态混搭经营,在有限的空间创造更多收益。”
流量变增量
“混搭”实现“1+1>2”的效果
记者采访发现,业态“混搭”确实给不少实体店商家带来了生意增量。
“两种业态的结合初心,就是为了用消费更高频的咖啡带动低频的服装消费。”陈美霖告诉记者,过去服饰店开在商场且是单一业态,顾客进来看一圈就走了,停留时间很多人不超过5分钟。而现在顾客进店即使不买衣服,还能坐下来喝一杯咖啡,停留时间变长后产生消费的几率大大提升。
陈美霖介绍,店内只开辟了不到20平方米的空间用作咖啡休闲区,但吸引的客流量却是肉眼可见的提升,顾客的消费意愿更明显增强,形成了“1+1>2”的效果。
“除了卖书,给顾客提供更丰富多元的消费选择,是当下所有实体书店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刀锋书酒馆创始人江凌告诉记者,书店400平方米的经营面积,其中300平方米用作书籍陈列,剩余的空间用于餐饮和咖啡。未来书店迁址万象城后仍将多业态融合。
江凌曾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在书店整体销售额中,卖书只占到了30%,剩下70%全靠餐饮。从利润来看,图书贡献率更少,只有不到10%。
“随着‘业态混搭’成为实体店新趋势,不少商家都将餐饮视为了‘万能搭子’。”李然说,餐饮作为日常高频消费,相比其他业态,能更有效带动二次消费,为商家开辟新的利润增长点。
专家观点
“混搭”并非“乱搭”,需满足消费群体实际需求
事实上,“混搭风”吹进实体店并非空穴来风。
早在去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打造消费新场景培育消费新增长点的措施》,鼓励培育购物消费新场景,推动购物消费多元融合发展;同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着力提升服务品质、丰富消费场景、优化消费环境,以创新激发服务消费内生动能,培育服务消费新增长点。
“政策支持促使‘业态混搭’成为实体商业新宠,不少商家都瞄准了这个赛道。”但在李然看来,成功的混搭案例固然不胜枚举,但真正的混搭并非简单拼凑,探索业态组合要满足消费群体的实际需求。
李然建议,商家要分清楚主次,确保核心业态占比不低于60%,延伸业态仅作为补充。例如,服装店要以销售服饰为主,衍生服务的占比空间要控制在10%-20%。
此外,李然也谈到,“混搭风”虽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消费者的需求也会不断变化。商家要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及时调整经营策略,不断推出新的“混搭”组合,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丰富、综合的体验,培育出消费“新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