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踪麒麟台,这里是鲁哀公“西狩获麟”处

齐鲁晚报 2025-02-18 21:21:20

文|吴济夫

鲁西南嘉祥县西邻、巨野县东7千米,麒麟镇陈胡庄村东750米处,有一处古巨野泽时的胜迹——麒麟台,史称麒麟塚,是春秋鲁哀公“西狩获麟”之葬处。明嘉靖十四年,进士张九叙作斗书“麒麟塚”三字,刻石立于台前。天启年间(1621—1627),县令方时化在此修建“瑞麟寺”。自此,麒麟台胜迹名震四方,遗存至今。2008年,巨野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麒麟之乡”,设立“中国麒麟文化研究基地”。同年6月,巨野县“麒麟传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麒麟是按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构想、创造出的一种神怪动物。传说麒麟是姬氏周天子的祖先神,源自黄帝祖神应龙。应龙生建马,建马生麒麟,与“龙”“凤”“龟”“貔貅”被视为仁德、显贵、吉祥的五大神兽,有诗句赞曰:“麒麟踏祥云,人间百难消。”麒麟分雌雄,雄性称麒,雌性为麟,被尊为百兽之先。古文献和《说文解字》中,麒麟常被描述为身形似鹿,龙首、马足,周身鳞甲,头有肉角,后似龙尾。麒麟的形象源于先秦时期的《山海经》和其他古籍。在儒家文化中,麒麟的地位得到提升。随着时代的变迁,麒麟的形象逐渐演变为现在的样子。麒麟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被视为守护民间安宁和兴旺的神兽,用来装饰建筑、公堂和庙宇,预示天下太平、兴旺繁荣、国泰民安等。

《春秋》载: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哀公久慕大野泽珍禽异兽出没,春暖花开之际,率众来此游猎,鹰视犬吠,人喊马嘶,热闹非凡。叔孙氏家臣发现一只怪兽,本想俘获献于哀公,苑养供观赏,怎奈用力过猛将其射死,皆不知此为何物。孔子闻讯赶来辨认,叹曰:“仁兽,麟也!”继而哀伤:“凤鸟鸣盛代,騶虞应至人。”麒麟现身,天下吉祥,如今麒麟受伤而死,必不祥也,就地埋葬,筑台抚琴作歌悼之,歌曰:“唐虞世兮麟凤游,今非其时来何求?麟兮麟兮我心忧。”意思是尧帝时为太平盛世,麒麟、凤凰等吉祥珍稀之禽兽游于世间,受人保护。

麒麟的出现往往被看成圣贤降世的标志。东晋王嘉编写的古代神话志怪小说集《拾遗记》中说,孔子未生时,忽然天籁之音响起,祥云飞涌,红光映地,有麒麟吐玉书于阙里,其文曰:“水精之子,系衰周而素王。”孔子之母颜氏怀孕十一月而生孔子。孔子以“无位之圣,述文武之法”,一生奔波,讲学授徒,周游列国。鲁哀公“西狩获麟”,孔子目睹麟死,痛心不已,他又联想自己一生怀才不遇、晚年屡屡碰壁,以为麟死大不吉祥,预感气数已尽。他心疼地说:“现在这么混乱,你怎么在这个时候出现呢?”失声恸哭曰:“麟出而死,吾道穷矣!”归而封笔,不再授徒著书,故有孔子“获麟绝笔”说。其郁郁三年而卒,享年七十三岁。孔子修订而成的《春秋》因此又被称为《麟经》《麟史》。

尽管如此,世称“麟凤龟龙”四灵之一的麒麟,能在巨野属域大野地面出现,乃极好的兆头,便取美意,将大野更名“巨野”,后为县名。

巨野东部获麟集一带地面,筑起麒麟台,是春秋“西狩获麟”之葬处,台高约4米,东西长48米,南北宽20米。1979年普查勘探,测出原遗址东西长73米,南北宽52米,面积约3800平方米,为一方名胜。晋代袁宏《北征赋》云:“闻所闻于相传,云获麟于此野。诞灵物以瑞德,奚授体于虞者。悲尼父之恸泣,似实恸而非假,岂一物之足伤?实致伤于天下。感不绝于余心,溯流风而独写。”其意是,从相互传说中得知,有人在此地捕获麒麟,这种神物出现是吉祥瑞德的预兆,为什么被人捕获呢?久病的孔子沉痛哭泣,似乎是发自内心的悲痛,这哪里只是一个人性命的安危?天下大道将要沦丧。

历代文人骚客临其境、觅圣迹,或讴歌,或慨叹,发思古之幽情,咏不朽之佳句。唐代韦表微曾作《麟台碑铭》,洋洋千言,其中有云:“世治则麟,世乱则麇。出非其时,麋鹿同群。孔不自圣,麟不自祥。吁嗟麟兮,天何所亡。”均言孔子理想不能实现,借物言情言志言时事、忧国忧己忧民意。李白、辛弃疾以及明代王穉登等著名诗人均为麒麟台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佳句。唐武德四年(622年),据“西狩获麟”之故,巨野一度改名麟州。明天启年间,县令方时化在此修建“瑞麟寺”,香火兴旺,占地百亩,宏伟壮观。台东有河流,舟楫来往繁忙,后人把“获麟古渡”列为“巨野八景”之一。今人在城中麟池之侧兴建一座麒麟园,为人们休憩、论古的游乐地。

鲁哀公“西狩获麟”及葬处所在的巨野县麒麟镇,东与济宁市嘉祥县毗邻。《左传》载“大野”为今巨野、嘉祥两县之间地带。嘉祥城西有麟塚和麟台遗址。《读史方舆纪要》载,为纪念“西狩获麟”,取“嘉美祥瑞”之意,故将此地命名为“嘉祥”。据明万历二十四年刻本于慎行《兖州府志·沿革志》:“嘉祥县,本巨野境内地,故二邑事实相参。……周本巨野泽地,鲁西狩获麟在此。汉、晋、隋、唐皆为巨野境,宋为山口镇,金皇统间始于巨野山口镇置县,以获麟之地易以今名。”《兖州府志·风土志》中说:“嘉祥县,本巨野所分,西狩获麟地也。”据清光绪《嘉祥县志·方舆志·古迹》:“获麟台,县西二十五里,崇一仞,周二百余尺,中有台,高四尺许。成化十三年,知县高淳树石门于上,匾曰‘麟塚’,又立石碑,题曰‘获麟’。相传古获麟处也。”嘉祥别号麒麟城,武氏祠博物馆珍藏有一块明万历年间的石碑,上书“获麟处”,当年立在县城麟游门外。县城中心有座大型麒麟雕像为县标,城内随处可见以麒麟命名的宾馆、餐馆、超市、公司等,城西有条麟游街。

巨野、嘉祥与麒麟结缘,“西狩获麟”的传说历经两千多年而不衰,至今仍在鲁西南地区广为传诵,充分说明了麒麟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与受推崇程度,表达了人们向往、追求吉祥幸福的美好愿望。

0 阅读:4
齐鲁晚报

齐鲁晚报

山东省影响力最大的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