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右铭警示自省的励志箴言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2-19 07:33:56

江自流

现象级影片《哪吒2》在不断破圈的同时,也让剧中的金句成为不少人的座右铭。比如“我命由我不由天”“若前方无路,我便踏出一条路”。座右铭,是自古就有的格言和警句。几千年来,无数人用它激励或提醒自己,让人生精彩又有价值。

《论语》中的名句常被人们当作座右铭。

孔子博物馆中再现了孔子到鲁桓公庙观欹器时的情景。

孔子是早期“座右铭”推广者

“铭”最初是指在器物上刻文。最初的座右铭推广者,当属我国古代大思想家孔子。《荀子·宥(音yòu,古代同“右”)坐》记载,有一次,孔子参观鲁桓公庙时,看到一种用于祭祀的“欹(音qī,意为倾斜)器”。这种装水的容器呈梭形,尖底、鼓腹、小口。它在空着的时候就倾斜,装一半时复正,一旦注满又会翻倒,即“中则正、满则覆”,寓意谦受益,满招损。鲁桓公将其放在座位的右侧,作为“宥坐之器”,以提醒自己不要骄傲自满。

欹器“谦受益,满招损”的寓意让孔子很有感触。于是,他就把这个道理讲给子路等弟子听,并说,要想保持“满而不倾”,就应当做到:哪怕自己聪明智慧,也要表现愚钝一点;哪怕功业泽被天下,也要有谦让的态度;哪怕有济世的才能和勇气,也要保持怯弱的样子;哪怕拥有巨大的财富,也不可贪得无厌。

根据这个文献,现代人普遍认为,刻在器物上的励志名言、克己警句或许很早就有,但“座右铭”这个名字的由来,应与欹器有关,而孔子则是“欹器精神”的推广者。令人遗憾的是,根据《晋书·杜预传》记载,先秦欹器在汉末失传:“周庙欹器,至汉东京犹在御座。汉末丧乱,不复存,形制遂绝”,后世只能仿制。

说起欹器的由来还曾有一个误会。在距今7000年到5000年的仰韶文化遗址发掘中,经常会出土一种“小口尖底瓶”。这种陶瓶,同样尖底、鼓腹、小口,一度被认为是仰韶先民汲水、贮水的器物,甚至将其视为“欹器”的原始形态。不过,如今的考古学界普遍的共识是,这种小口尖底瓶是先民的酿酒容器。此外,在实验中,当汲水将半时,这种瓶子并不能自动立正;在尖底瓶将满时,也不会倾倒,只是会洒出一些水来。由此证明,仰韶文化遗址中的小口尖底瓶和欹器并非一回事儿。

东汉出现“座右铭”三个字

新疆吐鲁番市唐代墓葬中的“六屏式列圣鉴训”壁画。

随着年代推移,置于座右的警戒之器,由起初的欹器,逐渐演变为将铭文刻于碑版上或书写于纸上。于是,一种新的“座右铭”形式出现了。

一般认为,“座右铭”一词的首创者为我国东汉著名书法家崔瑷。南朝时期的《文选》收入了崔瑗所作的《座右铭》一文。根据唐代为《文选》作注的吕延济所述,崔瑗年少时睿智好学,素有宏远抱负。但好凭意气用事,为报兄仇而杀人,闯下大祸,被迫亡命天涯,后幸遇大赦而得以重返故里。崔瑗获赦后,检点自己因血气之勇而造成的恶果,内心悔恨不已。深思熟虑之后,他写了一篇名为《座右铭》的百字文章,内有“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慎言节饮食,知足胜不祥”等语。崔瑗写就后,“常置座右”,朝夕悟对检点,终成长于文辞、尤善草书的一代名家。

后来的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读了崔瑷《座右铭》之后,深有感触地撰写了《续座右铭》和“序”——文中的“千里始足下,高山起微尘”等语,已成流传至今的格言。宋太宗时曾任参知政事的李至受到崔瑷《座右铭》的启发,也曾写了《续座右铭》一文,其中有“短不可护,护则终短”等语。类似同题文章的一再出现,证明崔瑗《座右铭》一文影响力的同时,也说明古人对座右铭的重视。

有学者指出,明确以“座右铭”作为文章题目,确实自东汉崔瑗开始,但类似具有劝勉、警醒作用的文字,在崔瑗之前,其实就已有不少。相传西汉末年的严光曾写过一篇《九诫》,其中就有“嫉妒者,亡躯之害也……残酷者,绝世之殃也”等劝谕内容。

崔瑗的《座右铭》开启了座右铭由器物向文字形式的转变,但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座右铭依然是文字和器物并存。在新疆吐鲁番市高昌区东南约40公里的阿斯塔那古墓群的一座唐代墓葬中,发现了“六屏式列圣鉴训”壁画。壁画横排六幅,中间四幅是四位自励德操的人物玉人、金人、石人、木人。最左边一幅为欹器,最右边一幅则画有由生刍、卷丝、朴满组成的“三宝”。生刍为一种草,它的典故出自《诗经·小雅·白驹》“生刍一束,其身如玉”,意思是赠送生刍一束,愿收受者洁身自好;卷丝是细微之物,意指积小善而成大事;朴满是储蓄罐的原型,可入不可出,一旦货(钱)满就被打破,意指不要聚敛无度。显然,墓主人是想通过壁画以及画中的欹器、“三宝”,告诫自己及后人“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的道理。

岳飞“砚铭”见证舍生取义

刻有座右铭的岳飞砚。

后世的座右铭跳出了“座右”的范围且形式日益多样。宋代抗金名将岳飞“砚铭”的故事曲折感人。话说岳飞有一块砚,背面刻着:“持坚守白、不磷不缁。”“不磷不缁”出自《论语·阳货篇》,原文为“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意思是磨不薄,染不黑,比喻坚贞高洁的品质,不因外界影响而有所改变。岳飞将孔子的话稍加改动,作为自己的励志铭文,表达在国家有难、世事混浊之时,要保持清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后来遭秦桧严刑拷打时,他也不肯屈招一字,在所谓“供状”上留下了八个大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真正践行了自己的座右铭。

有史料记载,岳飞死后,这块砚台归宋人谢枋得所有。谢枋得虽为文人,也是一身浩然正气。他与文天祥一起抗元,拒绝在元朝为官,被捕后绝食而死。谢枋得生前将这方砚台送给好友文天祥。文天祥又在砚边镌铭:“砚虽非铁磨难穿,心虽非石如铁坚,守之弗失道自全”以此暗示忠君爱国的情怀。文天祥最后也因抗击元朝而死,临死前写下名篇《过零丁洋》,其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脍炙人口。一块砚台,两则座右铭,见证了三位英雄的舍生取义,可谓佳话。

对于座右铭的推广,还与一位抗金名将有关。《宋史》记载,南宋抗金名将吴玠喜欢读史,看到史书中记载的可以借鉴的史事和词句,他都“录置座右”——抄录下来,放在座位的右边。久而久之,他家连墙上、窗上都贴满了警句、格言。吴玠此举,使得“座右铭”开始离开书桌,形式也越来越多。

到了近代,座右铭的形式更加多样。近代文学家林纾在屋内的墙上画了一口棺材,旁边写道:“读书则生,不则入棺。”林纾用这种奇特的方式,激励自己发奋学习,最终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还翻译了170多部外国文学作品。

也有刻在碗上的座右铭。著名抗日英雄吉鸿昌,让人将“作官即不许发财”7个字烧制在碗上,发给所属官兵,以示警戒。

座右铭越来越有“个性”

和座右铭丰富多样的形式相适应,座右铭的内容也出现了万千变化,并且在近代之后变得越来越个性化。

比如从形式上,和以前多为一个词、一句话、一联诗、一首词、一篇短文不同,出现了一个字的座右铭。鲁迅年少时,一次因家里有事上学迟到了几分钟而被老师批评。于是,他在课桌上刻了一个“早”字,以此为座右铭,提醒自己不要再迟到,激励自己珍惜光阴。以一字座右铭自励的,还有著名画家李可染。他曾在画板上刻下一个“五”字。在古文中,“亡”与“五”谐音。所以,李可染就用“五”表示学不成画,宁死不活。

在内容上,秉承早期的勖勉、劝谕作用的同时,后来的座右铭越来越凸显书写者或拥有者的个性。近代著名思想家、政论家梁启超以“饮冰”为座右铭。“饮冰”一词始见于《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焉?”梁启超主张变法维新,内心焦灼,因此他说要饮冰来解内热,借此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以“未厌”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并解释说在任何情况下决不“厌世”,对自己的工作则永不“厌足”。

莫言在新书《不被大风吹倒》一书中写道,2012年10月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父亲对他说“获奖前,你可以跟别人平起平坐;获奖后,你应该比别人矮半头。”莫言表示,自己要把这两句话当成后半生的座右铭。

无论是“早”“五”还是“饮冰”“未厌”,抑或是莫言父亲所说的两句话,都和早期座右铭讲究工整、对仗等不同,凸显了创作者和使用者的个性。

座右铭越来越个性化还体现为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座右铭。比如当代作家姚雪垠至少有三个座右铭。他开始创作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后,以“加强责任感,打破条件论”为座右铭,并解释说,无论是身处逆境还是后来比较顺利的时候,自己基本上每天凌晨三点左右起床开始写作,数十年如一日。第二个座右铭是“耐得寂寞,勤学苦练”,以此提醒自己不要哗众取宠、热衷于出风头。后来,他又以“生前马拉松,死后马拉松”作为自己的第三个座右铭,并解释说,“生前马拉松”是指人生就像一场马拉松,中途一刻也不能懈怠和停顿;“死后马拉松”则是指对一个人和一部作品的评价不是“盖棺论定”,而是死后很长一段时间。传世之作,往往时间越久远,越显示出其生命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座右铭不再局限于物理形式,更表现为一个人精心凝练并长期坚守的精神。就像陆机在《文赋》中所说,“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写文章时)在关键、紧要处安排一句或几句精辟的话,就会成为一篇文章的“点睛之笔”,就能够很好地传达作者所要表达的主旨。作文如此,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座右铭就是人生“警策”的“片言”,成就精彩人生的点睛之笔。

现代人的座右铭非常个性化。

释疑解惑

“座右铭”为何不叫“座左铭”

无论是《辞源》还是《辞海》,对“座右铭”的解释都强调其警戒或自警的性质,且都是写好后放在座位的右边。

那么,这种警句为何放在右边叫“座右铭”,而不放在左边叫“座左铭”或其他呢?这或许和很长一段时间,古人视右边为高、上、珍、贵有关。按照《辞海》的解释,古时尚右,故用“右”指代较高的地位。这样的说法,也得到文献的印证。比如《管子·七法》记载:“故聚天下之精材,论百工之锐器,春秋角试,以练精锐为右。”唐代尹知章注释说:“右,上也。”再比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写道:“(蔺相如)位在廉颇之右”,因蔺相如的地位高过自己,以至于引起廉颇的不满。

其他的例子还有不少,比如《新唐书·李德裕传》中有江淮一带大商人“因是挟赀行天下,所至州镇为右客”的说法,“右客”指尊贵的客人。宋代周密《齐东野语》有“惟望陛下早正右席之拜”。这里的“右席”是指宰相之位。因此也就不难理解古人把这种用于自我警示、勉励或者劝谕、告诫他人的话语,放置于座位右边,称其为座右铭了。

帝王自省

皇帝也爱座右铭

公元633年,唐太宗有感于“自古侯王能自保全者甚少,皆由生长富贵,好尚骄逸,多不解亲君子远小人”的历史教训,命著名的谏臣魏征编录古来帝王子弟成败事,使其子弟“见前言往行”“以为规范”。魏征从命编写了《自古诸侯王善恶录》,以教育唐太宗的子弟能“见善思齐,闻恶能改”。唐太宗览而称善,并告诫其子弟“置于座右,用为立身之本”。

除此之外,唐太宗常以荀子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来警策自己注意处理好同百姓的关系。而他的“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等诸多名言,也成了后人的座右铭。

魏征曾谏唐太宗“十思疏”,希望君上居安思危,知足自戒,慎始敬终等。清代雍正皇帝对此很是认同,亲书“十思疏”,置于屏风,朝夕观览;又亲书多幅,颁赐给田文镜等宠臣,以便君臣共勉共励。

另外,雍正皇帝脾气急躁,康熙皇帝生前曾多次训诫他遇事要“戒急用忍”,让他改了很多。公元1708年,康熙皇帝在评价诸位儿子的时候,曾说雍正皇帝幼年“喜怒不定”,但这十几年改得很好。雍正皇帝借此向父亲说明,自己已过而立之年,居心行事,性格已经稳定,不再是幼时喜怒无常的情形,请求不要把这个评语记载在档案里。康熙皇帝同意了。雍正皇帝登基后,就把“戒急用忍”四个字写出来,置于居室,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国外警言

外国名人也用座右铭励志

在西方国家,座右铭是一种广泛流传的文化。许多名人都有自己的座右铭,这些座右铭不仅是他们的个人信仰、精神支柱,更是他们一生中不断前进、超越自我、实现远大目标的动力源泉。

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座右铭是“我粉碎了每一个障碍”。巴尔扎克还将这个座右铭刻在手杖上,喻指凭借刻有座右铭的手杖,他也能克服行走时的每一个障碍。这种一语双关的做法,让人感受到这位法国小说家坚毅的性格。

华盛顿是美国的第一任总统,他的座右铭是“诚实是最好的政策”。他认为只有诚实、公正的行为才能赢得人民的尊敬和信任。

英国首相丘吉尔的座右铭是“永不放弃”,这个座右铭表达了他自强不息的精神信仰。他认为,面对挑战和困难时,人们必须坚持自己的信念,不屈不挠地前行。

本版供图:视觉中国、ICphoto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