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邯郸网络广播电视台
一位是平时酷爱成语的音乐教师,一位是自幼浸润在成语文化中的灵气少女……近日,来自复兴区美好小学的教师王媛媛和学生薛雨格组成的“珠联璧合”组合,在央视《成语探华夏》舞台上惊艳亮相。
数日前,她们出于对成语文化的热爱,携手踏上了《成语探华夏》节目的征程。比赛中,她们尽展风采,推介自己的家乡“中国成语典故之都”——邯郸。
成语竞技,闪耀央视舞台
“大家好,我来自成语文化闪耀古今的河北邯郸……”2月11日节目播出当晚,王媛媛和薛雨格坐在自家电视机前,重温了这场跨越时空的文化之旅。
《成语探华夏》第五期以“四通八达”为主题,带领观众一同细数在华夏文明历程中,通过千百年开辟的道路、不断革新的交通工具,感受文化在历史长河中如何交往、交流、交融。
作为第二组登场选手,这对师生组合在“探本溯源”环节果断选择“物阜民丰”主题。首个“成语消消乐”环节随即进入白热化——25宫格中暗藏6个四字成语,40秒限时接替作答的赛制考验着选手知识储备与临场默契。
王媛媛率先以“日进斗金”破局,薛雨格则默契镇守舞台右侧,连续破解“腰缠万贯”“千钧一发”。倒计时五秒警示音响起时,锁定“分斤拨两”,完成精准绝杀。
随后的“一起来找茬”环节更显惊心动魄,二人需要60秒内从跃动的汉字矩阵中揪出三组有错别字的成语。
王媛媛紧盯屏幕,“当时仿佛在看流动的活字印刷版,每个字都在跳舞。”伴随着沉着的声音响起,“熙熙嚷嚷应为熙熙攘攘、琳琳总总应为林林总总、磨肩接踵应为摩肩接踵……”错处被逐一锁定。
从消消乐到AI情景题,这对师生组合凭借深厚扎实的功底一路过关斩将。最终,虽与单场冠军失之交臂,但师生二人默契相视,坦然说道,“这趟旅程远超预期,站在央视舞台讲述邯郸故事的那一刻,我们已是胜利者。”
师生携手,共传成语文化
如今,比赛的帷幕已经落下,王媛媛和薛雨格告别舞台,回归日常。回首她们与成语的结缘,却有着不同的轨迹。
身为音乐老师的王媛媛,一直对成语文化有着别样的钟情。在她眼中,“音乐是情感的抒发,而成语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将二者结合,能给学生带来更丰富的知识滋养。”
于是,在日常教学里,她巧妙地在音乐课中植入成语知识。当学生们陶醉于美妙旋律时,王媛媛便以歌曲中的人物为引,讲述妙趣横生的成语故事,让学生们在音乐熏陶之际,领略成语的独特魅力。
“孩子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这种方式他们听得入神,知识也就自然而然地记得住。”王媛媛说,这份热爱还驱使她踊跃投身学校各类成语宣传活动,校园剧场中有她主持的声音,文化长廊里的成语解读展板前有她忙碌的身影,“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孩子了解成语、爱上成语,传承弘扬成语文化。”
提及学生薛雨格,王媛媛满是赞赏:“雨格是个特别有灵气的孩子,她对成语的热爱和积累程度,有时候连我都自叹不如。”薛雨格与成语的缘分,始于家庭熏陶。
母亲作为复兴区百花小学的语文老师,特别注重对孩子传统文化的滋养,家中书架上摆满了各类书籍,《邯郸成语典故大全》《成语里的中国历史》皆是薛雨格的枕边读物,这使她对成语有着与生俱来的热爱。
2024年12月初,当得知《成语探华夏》节目海选时,王媛媛和薛雨格一拍即合,组队参赛。从接到参赛通知到奔赴北京集训的近一个月时间里,她们面临着知识广度拓展的难题。尽管知晓很多成语故事的释义,但是涉及部分成语里人物、地理或者更多维度的知识层面亟需提高。
备赛期间,每分每秒都被师生二人极致利用。她们一边查阅大量资料,深挖成语背后的人物历史;一边分享新知识,探讨比赛策略。时而又化身对手,你来我往,就每个成语故事的背景、寓意、人物关系等展开激烈探讨,在思维碰撞中加深理解,这段淬火般的训练最终也让她们在舞台上大放异彩。
“这次参赛我学到了很多,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学习成语、喜爱成语。”王媛媛说。
细细回味这场以“四通八达”为主题的成语竞赛之旅,不难发现,师生二人似乎用自己的经历为其赋予了最生动的注解——传统与当代的贯通,师承与突破的交融,恰如千年成语长河在新时代激起的智慧浪花,美不胜收。
她们因热爱而相聚,在赛场上拼搏,如今又带着使命回归,用行动为成语文化的传播点亮一盏明灯。她们坚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踏上充满魅力的成语学习之路,一同领略中华文化的独特风采。
邯郸新闻传媒中心记者薛雅兰
照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