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长征路安顺展新颜]镇宁本寨镇:从“红军路”走上“致富路”

多彩贵州网 2025-02-19 12:08:02

1935年4月13日,红三、五军团行进至安顺县(今安顺市西秀区)境内的杨武、鸡场两地,4月14日,根据行动部署,已到达安顺县鸡场、杨武一带宿营的三、五军团为右路军,在彭德怀、杨尚昆的指挥下,由鸡场分两路出发。一路经龙家院、木浪坝进入镇宁江龙;一路经紫云猫营、白石岩,进入镇宁本寨。

本寨镇位于镇宁东南部,距县城46公里,辖区内有1个社区,9个村民委员会,88个自然村寨。

日前,记者一行从安顺市区出发,驱车沿沪昆高速、都香高速、458县道来到本寨镇。虽是春寒料峭时节,但沿途崇山峻岭间绿植覆盖,风光隽秀。

本寨镇文化站负责人汪良慧向记者讲述了红军途经本寨的故事。当年红军来到本寨村(现本寨社区)时,张贴布告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村民阮世怀接待了红军,红军在阮家住了一晚,第二天留下100个铜板作为食宿费用。红军严格的纪律和优良的革命品质赢得了村民们的信任。

来到本寨社区阮世怀家曾经的老屋,触摸着当时红军留宿的房屋,仿佛还能感受到那段峥嵘的岁月。老屋的周边是一栋栋干净、整齐的楼房,与老屋形成鲜明的对比。站在老屋不远处的宽阔乡道上,汪良慧指着附近杂木遮蔽的一条荒芜小路说道:“这条小路便是当年红军走过的路,我们本地人称为‘红军路’。”

曾经的“红军路”留下了曾经的革命印记,现在的“红军路”见证着本寨镇县道、乡村路、机耕道、产业路的从无到有,带动本寨群众走上了“致富路”。

截至目前,本寨境内县道线长15.840公里,其中有3公里是老路利用路段,有670米的优化路段。乡村机耕道约31570米,产业路约15550米,乡村道路约25003米。

沿着本寨镇平坦的乡村公路行进,10余分钟后,便来到本寨镇奋箕冲村中浩茶叶本寨茶场,站在茶场入口处,前方是一条宽阔的乡村公路,茶场里面是盘山而上的水泥路,旁边有一条石梯小路,是本寨社区“红军路”的延伸,这条路见证了奋箕冲村茶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历程。

道路通,则产业兴。站在奋箕冲村的茶山上,放眼望去,入眼皆绿,连绵起伏的茶山,恰似一片波澜壮阔的绿色海洋,一垄一垄的茶树便是那层层叠叠的海浪。

“目前,我们村共有6000亩茶叶,其中,公司种植3200亩,茶叶从种植到加工有完整的生产流程。”奋箕冲村村支书班俊说,2020年,在政府部门的帮助和引导下,村里引进了安顺市中浩农业有限公司,大力发展茶叶产业。

路通了,曾经的荒山变成了茶山,成为了村民们的“致富山”。班俊说,村里茶产业年产值超过300万元,带动村民增加务工收入近100万元。未来,奋箕冲村将随着乡村交通的不断便捷,引导村民积极投入茶叶种植,扩大茶叶种植规模,依托茶叶种植基地,打造茶园观光旅游业,促进茶与农旅融合发展,让更多的村民享受茶产业带来的“红利”。

“建成一条公路,发展一片产业,致富一方百姓。”本寨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杨明浩介绍,近年来,本寨镇乡村交通网不断完善,给产业布局提供了便利条件,目前,全镇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在原有哑呀河山地现代高效综合农业园的基础上,以“500亩以上坝区”“万亩茶叶”基地为发展引领,着力打造紫黄公路沿线、奋箕冲村、张家坝村产业带,全力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产业旺”促进“乡村兴”。在本寨镇炳云村,千亩蜂糖李成为村民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炳云村以前是深度贫困村,2016年村里开始大规模种植蜂糖李,随着蜂糖李的持续走红,良好的价格优势提高了村民们的收入水平。现在该村种植蜂糖李和四月李共4000余亩,其中,四月李1500余亩,其余的均为蜂糖李,通过发展李子产业,炳云村的村民年人均收入能达到1万元以上。

来到本寨镇岩下村,在贵州锦润水产品有限责任公司70亩冷水鱼养殖基地里,记者看到工人们正穿着防水服在鱼塘中打捞,随着工人们利落的动作,一箱箱规格统一的鲟鱼被分拣到另一个鱼池,这些鱼将会被发往广州、贵阳等地。

“岩下村生态环境优良,水质好,流动的山泉水养出的鲟鱼品质鲜嫩美味,深受消费者的喜爱。”养殖基地管理人员骆德坤介绍,公司年出产70万斤鱼,养殖、管理、销售都需要工人务工,能够有效帮助当地村民务工增收。

“目前,全镇发展茶叶种植10000余亩,蜂糖李、四月李7000余亩。”杨明浩介绍,本寨镇始终坚持“农业稳镇”,全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加大冷水鱼养殖产业的投入力度,提升养殖技术和品质,同时,不断扩大光伏项目的规模,走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融合共赢之路。

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伟吴学思李超然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