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9日,笔者从贵州省人民医院获悉,该院产科近日成功为一名患有“宫颈机能不全伴未足月胎膜早破、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双胎妊娠”的孕妇实施了紧急宫颈环扎术,术后进行持续动态监测,孕妇顺利分娩。此次治疗为省内首例“宫颈机能不全、未足月胎膜早破、双胎妊娠病例紧急宫颈环扎术”。
孕妇杨女士(化名)因“停经20周6天,双胎妊娠,发现宫颈管扩张1天”紧急就医,外院B超显示宫颈管开放,考虑“流产风险大”。转至贵州省人民医院急诊时,宫口开大3cm,宫颈外口可触及范围约3cm×2cm的羊膜囊凸向阴道内。产科立即为该孕妇进行经阴道紧急宫颈环扎术,然而术中发现凸出的羊膜囊张力大,无法还纳,若强行手术,胎膜早破的风险极高。
据了解,杨女士曾接受过霍奇金淋巴瘤化疗术,在省外进行了第三代试管婴儿治疗,本次妊娠为第一胎,而且是第二次胚胎移植术后,极为不易。若保守治疗效果不佳,宫缩持续加强,将面临流产风险,且随着时间延长,风险明显增加。产科主任曾晓玲带领全科反复讨论,创新性提出先行羊膜腔内减压,然后行第二次环扎术,为孕妇积极抑制宫缩,从而争取手术机会。
尽管治疗方案已确定,但在手术前一天杨女士突发胎膜早破,继续保胎或环扎将面临生殖道细菌逆行导致宫腔感染、败血症、甚至感染性休克等风险,胎儿可能保不住,且严重危害母体健康。在排除感染风险后,产科副主任医师杨晓武决定在加强预防感染、抑制宫缩的前提下为其实施宫颈内口环扎术。
在贵州省人民医院保胎3天后,杨女士再次接受手术,术中发现之前的宫颈内口环扎术成功控制了胎膜早破现象。在手术团队的密切配合下,产科团队再次为其进行紧急宫颈环扎。术后无明显阴道流血、流液,继续加强抗感染、严密监测感染指标,全指标正常后杨女士顺利出院。
出院后,产科每3-7天对杨女士进行动态监测感染指标,每2周复查超声了解胎儿、羊水等情况。孕期36周时,杨女士重新入院,经剖宫产术顺利分娩一对龙凤胎,出生体重分别为5.5斤、4.6斤,新生儿情况良好。
曾晓玲介绍,胎膜早破通常是宫颈环扎术的禁忌证,破膜后感染风险显著增加,且环扎可能加重感染扩散。此次病例中,杨女士孕21周宫颈机能不全、发生未足月胎膜早破,但夫妻保胎意愿极其强烈,最后在排除感染征象前提下顺利环扎并成功保胎。其情况属于高风险个体化治疗,特别强调动态监测感染指标及胎儿状况,需明确告知此类方案的“超指南”性质及潜在风险。最终胎儿顺利诞生的生命奇迹,依靠的是严密的感染控制、精准的手术时机及术后动态精细化管理,手术的成功体现了医学的复杂性与个体化治疗的突破,但需谨慎推广,严格遵循“获益大于风险”原则。(贵州省人民医院)
健康科普
宫颈机能不全(Cervicalincompetence,CIC)又称宫颈内口闭锁不全、宫颈口松弛症,是指妊娠期在无宫缩的情况下,宫颈由于解剖或功能缺陷过早扩张、变短或软化,无法维持妊娠,最终导致流产或早产。CIC的发病率约0.1%—2%,8%妊娠中期流产及早产与之相关,双胎妊娠合并CIC的发生率是单胎的6倍。CIC一般出现在妊娠18—25周,孕妇出现复发性中晚期流产,造成不良妊娠结局。宫颈内口环扎术可有效延长孕周,提高胎儿存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