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履职故事|全国人大代表张义民:多为农民利益和农村发展说话

上观新闻 2025-02-19 17:36:54

“乡村振兴的重点,是培育有持续发展潜力的产业,能真正为乡村‘造血’。”谈到乡村振兴,全国人大代表、闵行区浦锦街道芦胜村党总支书记张义民总有一肚子说不完的话。这位从农村走来的全国人大代表,将村民们“田间地头的声音”记在心里,化为一份份沉甸甸的代表建议。

桃林中“长”出的建议

今年全国两会,张义民准备围绕乡村产业振兴递交两份建议。他认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重要路径,而土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规范管理是核心保障。

在过去一年的履职调研过程中,张义民与全市数十位村支书开展深入交流,发现一个普遍的问题亟待解决——目前基层采用的卫星图斑执法,存在判定简单、执行过度甚至误判的情况,为农村产业发展带来了一些问题。

例如,张义民所在的芦胜村,种着一片桃树。果树有自己的生长周期,几年前卫星拍摄时还只是小树苗,这片土地被误识别,划成了蔬菜种植区域。“几年过去,桃树长大,去年已经产果子了。而根据卫星图斑,有关部门认为这是违规的,这片区域应该种蔬菜。”张义民找来历史资料,与多方协调,保住了这片果树。

张义民观察到,同样的问题在其他农村也会遇到。他认为,应尽快出台保障和规范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的实施细则,强化土地卫片执法精准性与灵活性,统筹耕地保护与产业需求,为农村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

让“边角料”变“金钥匙”

关于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用地,张义民关注多年。他曾将目光投向农村“零星集体建设用地”——这些分散在各村民小组、面积小且形状不规则的地块,多被用作农用仓库,但因年久失修、维护成本高,沦为“沉睡资产”。

2023年,张义民首次以全国人大代表身份赴京参会,提交了《关于加快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配套政策的建议》。他提出,通过集中归并零散地块、放宽容积率限制、引入社会资本等方式,激活农村土地的“沉睡价值”,让“边角料”变“金钥匙”。这份建议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积极回应。

张义民生在芦胜村、长在芦胜村,多年来持续为乡村振兴建言献策。正如他所言,“我要多为农民利益和农村发展说点话,让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

记者手记:沾满泥土的鞋

面庞黝黑、眼神坚定,张义民身上透着朴素与韧劲。在他的履职“清单”里,既有土地改革、产业规划等“大课题”,也有村民围墙纠纷、河边小路湿滑等“小烦恼”。

张义民说得很实在。他希望自己的建议能推动乡村振兴获得更多制度保障,“就像在村里挖一口井,让村民源源不断有水喝”。

他常年在办公室里备着几双下地用的鞋,总沾满泥土。这一切,源于他初心不改的乡土情结,源于他对农民、对农村、对这片土地的深沉热爱。

1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