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蔡宇丹
近日,山东省发布《山东省深入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深度对接京津冀和长三角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深度对接京津冀和长三角。
对接长三角,鲁南经济圈城市一直以来都是主力军,此次随着济南、青岛、烟台“三核”加入,山东展现出全面对接长三角的开放姿态。在长三角成为全国新一轮科技创新竞赛关键所在的背景下,这次深度对接行动方案释放出更多信号。
1.不只要当“菜篮子”,鲁南经济圈系统已升级
山东对接长三角的主力军鲁南经济圈,此次在拥抱长三角中进行了“系统升级”,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共建高能级科创平台已成为核心诉求。
作为地理位置距离长三角最近的城市,济宁、临沂、菏泽、枣庄这四座鲁南经济圈城市,是山东各地市中最早将“拥抱长三角”纳入其区域发展战略的。
2020年,临沂就划定了对接长三角的“三步走”战略,一是打造长三角农产品供应基地;二是打造文化旅游的“后花园”;三是打造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大后方。
现在,鲁南经济圈城市已不仅仅满足于做长三角的“菜篮子”和“果盘子”。
这次《行动方案》明确了六大重点任务,从优先级看,占据首位的是“协同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第一条就是共建共享高能级科创平台,包括支持济宁(上海)、临沂(上海)、菏泽(上海)等协同创新中心建设。
谁在科创领域最具影响力,谁才能真正代表新质生产力?从2月17日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坐在第一排的民营企业家,可以清楚看到来自国家层面的筛选标准。
2024年,长三角地区GDP达到33.17万亿元,占全国比重24.6%。而6年新增一个“10万亿级”的经济体量,也体现出长三角经济增长的力量、速度,以及张力。
长三角的全面崛起不仅体现在GDP数据上,还有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中的大爆发,冒出宇树科技、深度求索这样的新兴企业。作为近邻的山东,以什么姿势拥抱这个“超大经济体”,重点需求是什么,从《行动方案》的优先级上可以清楚看到指向。
2.八年前,菏泽讲述的是复星医药的招商故事
菏泽发展生物医药,曾经承接不少来自长三角的产业转移。
2013年,菏泽开始布局生物医药产业。2018年,复星医药旗下的二叶制药将青霉素产能从苏州迁移到山东定陶,定陶由此成为复星医药产业布局中的一环,奠定了中国最大青霉素系列产品生产基地的江湖地位。
作为菏泽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主战场,菏泽现代医药港已引进落地北京科信必成、北京康辰、华药华坤、近岸蛋白等主导产业项目56个。郓城生物医药产业园生命科技产业集聚区,是与北京中关村e谷联合建设的,重点发展特色靶向药物等原料药、医药中间体、中药饮片等。
目前菏泽已经是国内最大的心脑血管中成药和中药注射剂生产基地。根据菏泽市招商服务中心的数据,2024年1-9月,菏泽市规上生物医药工业企业数量达140家,实现营业收入512.8亿元。
从菏泽发展生物医药的路径可以看出,原来承接产业转移,做大量级后培育本土创新链,进一步往价值链高端走已成为必然选择。
公开报道显示,截至2023年7月,菏泽一共有26家省级以上生物医药创新平台,院士工作站2家,生物医药类高新技术企业72家。但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在菏泽还是空白,菏泽学院是菏泽唯一一所本科高校。
2020年,由时任菏泽市委书记张新文领衔主抓,菏泽开始在北京、上海建立生物医药产业离岸创新中心。菏泽离岸(上海)创新中心由菏泽现代医药港与上海复旦科技园有限公司合作共建,菏泽负责办公及实验室装修和相关设备购置,复旦科技园公司负责离岸创新运营管理,全职聘用人才享受菏泽市相关人才政策。
此次,菏泽(上海)协同创新中心建设被明确写进《行动方案》中。这个《行动方案》第二项“协同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中,鲁西新区被点名,要“承接长三角优质产业资源转移”。
生物医药是菏泽鲁西新区首选核心产业。2024年1-10月,菏泽鲁西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实现产值416.6亿元,同比增长8.31%。
3.不在席位,却坐在同一牌桌上
这个《行动方案》中,事关济宁与长三角协同发展有四条,其中三条包括支持济宁(上海)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支持济宁市先行先试对接长三角新质生产力融合发展;支持济宁市大力发展内河航运。
济宁市政府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对此有更详细的表述——
筹划设立长三角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的衔接,积极承接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外溢转移,建设山东对接长三角新质生产力融合发展先行区。
作为制造强市,济宁这几年精心布局了扶植“231”先进制造业(高端装备、高端化工“两高”优势产业集群,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三新”新兴产业和医药产业),筛选19条关键产业链,重点扶持链主企业,实施“攀登计划”。这种以本地龙头企业为主导的“链长制”来分配区域资源,带动本地区产业升级,是各地近几年打造先进制造业体系的标准范式。
这种标准范式带着浓厚“地缘基因”,当地产业多年深耕,持续投入,最终才成就如今的产业地位。当长三角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大爆发中崛起时,这种以创新链为主导引发的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重构中,双方如何进行资源整合,利益分配,济宁要建设山东对接长三角新质生产力融合发展先行区,首先面临这些新挑战。融合创新的大趋势下,山东的“议价能力”在哪里?
三线城市科创资源匮乏是一个共同现象。2021年9月,济宁市科学技术局就联合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浙江大学技术转移中心、江苏淮海技术产权交易中心、安徽联合技术产权交易所主办济宁与长三角技术转移大会。
刚刚召开的这场全民关注的民营企业座谈会上,济宁企业家虽无席位,但宁德时代创始人曾毓群作为新能源制造业代表坐在第一排,而济宁,则是宁德时代布局山东的最大赢家。
目前,宁德时代在济宁各区县都进行了布局,从新能源电池、光伏发电、重卡换电、电船、到风电、电极材料、储能,几乎布局了一整条产业链。
济宁进军内河航运,进而发展新能源船舶制造,为宁德时代在船舶电动化上的创新提供了市场和应用场景。济宁新能船业制造的电动船舶,采用的是宁德时代的三电系统,这是创新链深度嵌入当地产业链的样本。
宇树科技的机器人现在到了产业化的关键时期,而济宁是山东乃至全国智能机器人制造高地,涌现出一批像珞石科技这样在全国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和单项冠军。
人工智能掀起的技术革命中,要把技术创新产业化,需要强大的工程能力,进行工艺、制造上的研发。能同时具备这种研发和制造能力,能一直跟上这种创新速度的制造企业并不多,对于长三角的创新链来说,这同样是一种稀缺资源。
4.嵌入长三角产业链,需要新的方法论
记者注意到,有“化工界的华为”之称的万华此次也被点名。此次《行动方案》中就包含北京大学-万化化学研究中心这种高能级科创平台的建设。
山东是化工第一大省,当下活跃的产业升级和产业创新为化工新材料的创新应用提供了广阔市场和应用。融合创新的趋势下,随着山东化工产业的转型升级,山东的高端炼化企业已经成为产业创新的重大平台,成为各类新兴企业创新研发的重要伙伴。
2025年,“争取东明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获批实施”被列入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公开报道显示,东明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建成之后,东明石化油化比将由现在的5:5调整为3:7,菏泽全市化工产业规模将由2024年2200多亿元增至4000亿元。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高端制造业和化工新材料需求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但部分高端化工产品仍依赖进口。东明石化的炼化一体化项目重点发展烯烃路线的化工产品,下游可应用于生产汽车的保险杠、外壳、玻璃,医疗器械中的针瓶、输液袋、针管,农业的塑料薄膜等多个领域。
随着东明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及一系列配套项目的落地,为菏泽与长三角创新链的合作打开更广阔的空间。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走向深入,省市之间通过产业协作构建起完善的产业链体系。此次山东的《行动方案》在推进生产力布局上,提出要积极参与长三角产业分工协作。山东全面对接长三角,以什么样的姿势嵌入长三角这个产业链条高度协作的网络中?
《行动方案》给出了方法论。“与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共建研发中试基地、成果转化基地”被写进了《行动方案》中。
在创新链向产业落地的关键环节,济宁、菏泽、枣庄的制造企业,和长三角的新兴企业、科研院所共建中试基地和成果转化基地,对本土创新链成长至关重要。这种配合研发、共同工艺开发、测试开发的合作模式,使制造企业的能力越来越强,建立起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更为牢固的产业链供应链关系。
产业协同的网络效应中,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将越来越高效,既避免了同质化竞争,又有助于优化区域产业布局,提升整体竞争力。
2024年3月,江苏华宏科技投资12亿元,在济宁梁山建设山东烁成稀土新材料年产2万吨钕铁硼磁性材料生产项目,这使得梁山钕铁硼磁性材料产能一举达到全国第一。
从2010年起,梁山稀土产业经过多年培育,已形成产业聚焦效应和生产制造端的创新能力,这才引来江苏企业跑到梁山投资。钕铁硼磁性材料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核磁共振成像等领域,这家企业的客户比亚迪、小米,其创始人在此次高规格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稳居C位。
这再次证明一点,所有的创新和技术突破,都离不开实体经济,离不开高端制造,而产业链跨区域协同发展的趋势越发明显。
在数字经济上,山东这个工业大省场景丰富,而数字经济的发展,同样离不开应用场景和市场。这次《行动方案》中,济南、青岛、烟台“三核”加入了对接长三角的大军。《行动方案》给出的方法论是,“在打造数字经济发展高地上,支持济南、青岛、烟台等市打造未来产业先导区,探索与长三角地区联合发布未来产品应用场景和典型案例”。
济青双核是山东未来产业布局的重点。山东15个省级未来产业集群中,济南和青岛分别布局了空天信息、量子信息、基因和细胞诊疗等7大未来产业集群,占近半权重。从制造业到未来产业,山东正在以更开放的姿态全面对接长三角。
在资源分配上,山东拿出了新举措。这次《行动方案》中,在推动人才跨区域合作上,山东就提到要“支持京沪等地人才依托驻鲁单位申报泰山学者等人才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