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2月19日报道香港亚洲时报网站2月17日刊登题为《莫迪和特朗普的兄弟情将让印度付出高昂代价》的文章,作者是尼泊尔学者比姆·布特尔。文章摘编如下:
印度总理莫迪最近在访美期间与美国总统特朗普达成的协议细节尚未公布,但从他们会谈后的联合新闻发布会来看,这一协议似乎并不符合印度广泛的经济和战略利益。
尽管莫迪和特朗普之间的私人友好关系具有政治象征意义,但它可能会让印度付出高昂代价。
首先,印度和美国同意在未来五年内将双边贸易额从目前的1900亿美元增加到5000亿美元。尽管这一雄心勃勃的目标乍看似乎不错,但实际上不一定对印度有利。
莫迪和特朗普此次达成的协议包括征收互惠关税,以减少美国的贸易逆差。引入互惠关税则意味着美国和印度向对方产品征税的力度将达到一致。此举一出,实际上结束了世界贸易组织规定的印度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优惠待遇。这种转变很可能会颠覆印度对美国的贸易顺差,给印度带来巨大经济损失。
其次,特朗普宣布印度将降低关税、增加美国商品进口,包括国防设备、石油和天然气,以解决双方贸易不平衡问题。按照协议,印度需从美国进口更多石油和天然气。
印度从俄罗斯进口的原油一直远低于市场价格。相比之下,印度从美国进口的原油将按照市场价格购买,而且运输成本是从俄罗斯和中东进口的两倍。此外,提炼美国原油还将产生额外的成本。由于印度的大部分物流成本直接依赖油价,这些因素可能会大幅推高油价,加剧通胀压力。
再次,特朗普透露双方同意建立长达十年的防务伙伴关系。这表面上是为了加强两国的战略伙伴关系,实则旨在让贸易平衡进一步向有利于美国的方向倾斜。
最后,两国同意推进多年前签署的民用核能协议,包括向印度出口美国设计的民用核反应堆。然而,印度长期以来一直批评这些反应堆已经过时且成本高昂。
这一协议对印度的负面影响可能将一直存在。从短期来看,随着从美国进口的增加,印度卢比可能进一步贬值,从而加剧通胀压力。
从中期来看,虽说涌入印度市场的大量美国产品(比如电子产品、服装和鞋类)可能会变得更便宜,但大多数印度人——尤其是中下层和贫困人口——或将面临购买力下降的困境。
从长期来看,由于印度商品被迫与价格低廉的美国商品竞争,莫迪的“印度自力更生计划”面临被破坏的风险。
那么,到头来印度会一无所获吗?也不完全是,印度还是会有一些好处的,只不过收益有限。首先,从美国进口的液化天然气具有价格优势,比西亚的天然气更便宜。其次,美国已经批准将2008年孟买恐怖袭击嫌犯塔哈武尔·拉纳引渡至印度,莫迪对内可以将之吹嘘为重大胜利。
但即便有成果,它们终究会被印度必须做出的更广泛经济和战略让步所掩盖。为满足“朋友”特朗普的要求,莫迪需要重新调整其经济和贸易政策,主要是降低美国商品和服务的关税,并增加进口。
这些调整与莫迪在特朗普首任政府期间所采取的战略形成鲜明对比,当时他试图加强与美国的战略伙伴关系,希望大量工厂能从中国迁往印度。
时间来到特朗普的第二个任期,得失的天平似乎已向美国倾斜,印度的损失很可能会超过收益。(编译/文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