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美术馆馆长这么说:“我属牛,有一股倔劲!”

上观新闻 2025-02-19 21:43:38

嘉定区曹安公路2888号,是上海秦古美术馆(以下简称美术馆)所在地。

从正门进入,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瓷艺天地。艺术家们创作的瓷器作品精彩纷呈,令人目不暇接。穿过走廊,是一个小桥流水,草木扶疏的花园。池塘中,黑天鹅正伸着脖子优雅地游弋,红色锦鲤则自由自在地穿梭其中。与其他园林不同的是这里引人注目而又造型独特的瓷器作品,它们作为园区景观,彰显了这个美术馆别具一格的特色。洒满阳光的美术馆文创室,颇有情趣的茶具、花瓶、灯具等瓷艺文创,在阳光下各显其美。

美术馆有今日的模样,离不开民建中央文化委副主任、上海秦古美术馆馆长陶贵样的苦心孤诣。

[幸遇伯乐,获艺术“第一口奶”]

陶贵样,江西省鹰潭市贵溪市人。幼年生活在穷乡僻壤。村里有一位先生热爱舞文弄墨,每逢村里有红白喜事,常受邀帮忙书写喜帖、挽联,好奇的陶贵样就在旁边静静地看,不知不觉,逐渐迷上了用毛笔写字。一个偶然的机会,学校组织书法比赛,陶贵样报名参赛,意外获得二等奖。从那时起,书法的种子在他的心底扎下了根。

1993年,陶贵样告别家乡,来到上海谋生。白天,他忙于生计;夜晚则摊开笔墨,潜心研习书法。那段时间,他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晨起的第一件事便是跑步。一次晨跑时,他来到离出租房不远的中山公园,偶然见到张大千先生第三代弟子、大风堂理事钱凡在园中作画。钱凡手起笔落,墨色氤氲,意境深远。陶贵样目不转睛,久久不愿离去,心中萌生了拜师学艺的念头。

随着接触地增多,他与钱凡老师日渐熟悉,最终拜钱凡为师。从最简单的线条入手,他开始学习描摹与临摹山水画。不久,陶贵样邀请钱凡及其他几位老师前往他的家乡江西三清山写生。两天两夜的近距离接触,观摩钱凡老师以传统的国画笔墨为基础进行写生创作,让陶贵样获益良多。陶贵样的刻苦努力也得到了钱凡老师的高度赞赏。陶贵样坦言,他艺术创作的“第一口奶”正是来自钱凡的悉心指导。

[兴之所至,创建个人工作室]

1994年,为了进一步提升艺术造诣,陶贵样参加了为期两年的中国书画函授班,每周六、日上课,学习素描、山水、花鸟和篆刻。但他最感兴趣的,仍然是国画山水。

2011年底,陶贵样听说嘉定有个新泽源画家村,汇聚了众多创作风格各异的艺术家和工作室。想专注绘画的念头在他心中油然而生。兴之所至,他在村里租下了一间数十平方米、带有院落的小屋,从此拥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工作室。

此后,村里的艺术家们常来他的工作室创作陶瓷,陶贵样也与他们频繁交流,共同参加各地的展览。虽然此时他的绘画技法尚显稚嫩,但展览与交流为他开阔了眼界。随着时光流逝,陶贵样的审美水平不断提升,其创作的陶瓷作品也逐渐赢得瓷器爱好者的认可。

[经历拆迁,创立秦古美术馆]

2014年,陶贵样随海墨画会的应鹤光、汪家芳等老师前往太行山写生。此前很少进行实景写生的他发现,写生与临摹大不相同。掌握传统技法后,他摒弃了一笔一画地拘泥,更注重从笔墨和意境上努力呈现,从而获得更好的效果。这次写生不仅为他打开了绘画上的一扇窗,也让他与更多书画名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2012年,陶贵样与志同道合的朋友在画家村创立了秦古文化公司。2015年,他进一步申请注册了秦古美术馆。从奠基到竣工,陶贵样日夜驻守在建设现场。美术馆的建成如同筑巢引凤,吸引了众多沪上书画名家前来创作陶瓷或参与展览,美术馆的影响力逐步提升。

正当陶贵样踌躇满志、准备大展宏图时,2018年,该区域有了新的规划,此地面临被拆迁。面对这一变故,陶贵样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调整。两个月后,上海秦古美术馆与古琴非遗馆落迁在现址——曹安公路2888号。

[“我属牛,有一股倔劲”]

曹安公路2888号又称江上桥文化园,上海秦古美术馆是其中体量最大的一家单位,占地22亩。陶贵样说,这么一块风水宝地,一定要想办法做好做足。作为一家属于民政和文旅两个部门管理的民营非企文化单位,上海秦古美术馆的建馆宗旨非常明确,就是必须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体现文化自信放在首位,打造出有勃勃生机、让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美术馆。

瓷器是中华优秀文化,陶贵样在这里建立了陶瓷生产制作基地。他说:“我本身也姓陶,与陶有缘。”最初,他并不了解陶瓷烧制的整个过程。虽然父亲、叔叔在老家都有烧窑,但他们的窑是专门烧制缸、瓦的,与烧艺术瓷的窑要求完全不同。同时,深知陶瓷艺术博大精深的陶贵样认为,美术馆不仅要立足于艺术瓷,还要引进艺术家入驻。让世界了解中国,先从了解陶瓷开始。他说:“我属牛,有一股倔劲,既然做了,就一定要把它做好!”

[中流砥柱,勤勤恳恳的劳模]

2019年5月,美术馆开馆伊始便举办了首个展览——“新馆开馆暨全国名家陶瓷邀请展”。引进的第一位艺术家是中国著名雕塑艺术家、原上海油画雕塑院院长陈古魁。此后,陈古魁、应鹤光、俞晓夫、恽甫铭、王漪、乐震文、汪家芳、丁小方、石禅等知名艺术家陆续加盟,成为美术馆艺术顾问团。

在陶瓷艺术领域深耕数十年的陈古魁是“勤勤恳恳的劳模”,他每周一至五,无论风雨,每天坚持来到美术馆潜心创作。对于每一窑的烧制成果,他都要求陶贵样认真记录,总结经验,不断摸索,这也使他成为美术馆创新发展的中流砥柱。

在举办了多场具有影响力的展览后,如何让美术馆独具特色成为新的课题。2020年8月,陶贵样参加了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举办的全国美术馆展览策划与馆长培训班,通过学习,他对美术馆特色建设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专注做陶瓷展览]

自2019年新馆建立至今,美术馆已举办了近百场大小展览,特别是在建党百年之际,推出了“镌刻百年——全国木刻版画作品展”和“中国红·心相印——庆祝建党百年百件陶瓷篆刻展”。其中,烧制陶瓷印章的釉料就叫“中国红”。布展中,为正面展示印章诗句(篆刻通常为反写),采用了镜面,体现了“心相印”的寓意。2020年辞旧迎新之际,美术馆推出以中国书画为主题、挂历为载体的“侨心向党·历历在目”挂历展,得到了嘉定区委统战部的高度赞扬。

近年来,美术馆还与上海美术家协会海墨画会、沪墨画院联手举办了十多期“小画大作”系列小品画展。2023年也举办了多个有特色的展览,如“水火相融——上海水彩名家陶瓷绘画邀请展”“刻绘江山——上海版画名家陶瓷绘画邀请展”“会心——上海——景德镇两地名家陶瓷交流展”等。每场展览的举办,美术馆都考虑了政治效果、艺术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力求办出特色,兼顾德艺双馨。

与此同时,美术馆的艺术活动也开展得风生水起。“瓷韵传承,诗韵童画”小小非遗传承人培养计划,“陶土中的红色记忆——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与“泥”同乐,共绘“一杯子”——秦古七夕古风游园派对,“携手共绘国潮陶瓷之美——国潮少年进场馆亲子探索之旅”,“免费亲子书、画、国学经典体验活动”和“陶艺手作迎蛇年”主题创作活动等,既接地气,又传播了传统文化,已成为市民近悦远来的文化打卡地。

在社会大美育方面,美术馆作为协办单位,自第12届开始至第16届,已连续四年举办了“封浜杯”嘉定区中小幼师生艺术作品展开幕式;同时,专为老年大学老年市民开设的“秦古杯”诗书画摄影及手工艺创作大赛也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为了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让更多孩子真实感受陶艺文化的魅力,2024年,陶贵样自掏腰包,买了一辆面包车,进行改装后,配置了陶艺操作工具,作为嘉定区教委认可的项目,他开展了“陶艺大篷车进校园”活动。秦古美术馆秉承“走出去、请进来”的服务理念,与嘉定区中小幼十几家学校和幼儿园开展了文化共建系列活动,产生了广泛的社会效应。未来,“陶艺大篷车”还计划走出嘉定,普及到全市,甚至更远……“我相信,星星之火,总有一天会燎原的!”陶贵样自信满满。

[荣誉等身,源于不离不弃的情怀]

2023年,上海市文联举办“新时代·新征程·新出发——‘文艺两新’创评展演”系列活动。秦古美术馆作为嘉定区仅有的两家推荐单位之一参与评选。面对体量和影响力远超自身的强大竞争对手,陶贵样一度认为秦古美术馆没有希望。然而,美术馆凭借业务优势、特色定位以及广泛的社会公益活动脱颖而出,江上桥文化园成功获授牌,正式成为上海首批“文艺两新”集聚区实践基地之一。2024年,秦古美术馆更成为上海市唯一一家获得“4A单位”认证的民营美术馆,彰显其高含金量的综合实力。

荣誉固然耀眼,但陶贵样也面临着沉重的现实压力。每日开支、年均超过百万的房租、300余万元的运营费用,每次展览都需要自掏腰包。面对大环境,民营美术馆的生存步履维艰。而支撑他坚持下去的,是根植于心地对艺术无比热爱的情怀,以及区政府通过宣传给予的大力推广。

作为区人大代表的陶贵样多次在区人代会上呼吁,希望在得到社会关注的同时,民营美术馆能在政策上获得更多支持。

[肩负重任,陶瓷事业任重道远]

如今,秦古美术馆已成为上海教委课外校外师资培训基地、嘉定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及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从一个小山村走出来,陶贵样从普通打工人逐步成长为民建中央文化委副主任、民建上海市委文化委执行主任、嘉定区人大代表及上海秦古美术馆馆长。肩负多重责任的陶贵样在艺术创作之外,还需管理馆内事务、参政议政,并承担大量社会工作。他表示,作为民建文化委执行主任,自己要充分发挥美术馆的资源优势,整合专业资源与民间文化,促进文化交流。他坚信,兴趣和爱好需要通过环境来培养,环境对人的熏陶和滋养至关重要。

美术馆以长三角为辐射点,加入长三角美术馆协作机制,通过以点带面结合展示瓷器精品。凭借独特的体量、文化成果,以及开门办馆的理念,美术馆吸引了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上海市肺科医院、嘉定社区医院及多所学校等数十家单位参与合作共建。在常驻艺术家陈古魁的推动下,美术馆还积极洽谈上海广慈纪念医院健康管理中心的艺术疗愈项目。未来,由陈古魁精心创作、兼具雅俗共赏特色且具有疗愈作用的系列瓷器作品,将正式进驻该中心,为患者带来艺术的关怀与抚慰。

回首往昔,从青春岁月的背井离乡如今成就斐然的美术馆馆长,陶贵样坚信,陶瓷事业任重而道远,这门源远流长的艺术不仅需要展现高端格调,还需深入基层、接地气。他希望在扎根上海发展的基础上,将海派陶瓷文化推广至全国,使这一艺术形式更加深入人心。

0 阅读:4
上观新闻

上观新闻

中共上海市委机关报,站上海,观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