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市政协委员杨小月:人工智能为失能养老问题带来新模式

南方都市报 2025-02-19 22:36:28

南都讯“失能和半失能人士的照护,事关社会稳定,事关每一个家庭幸福,他们的养老困境更应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注。”2025年两会,珠海市政协委员、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护理部主任杨小月提出,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健康养老深入融合,人工智能为失能养老带来新模式。

据统计,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约占总人口的21.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约为2.17亿人,占总人口的15.4%。养老正在成为普遍而重大的社会关切,而照顾失能老人成了养老问题中无法回避的问题。正可谓一人失能,全家失衡。

照护失能长者主要难题是防褥疮,二便处理、洗浴、户外活动和坐躺姿转换等,这些都属劳动密集型工种,“脏、累、险”,必须由身强力壮的护理人员才能完成。失能/半失能长者家庭因为疾病治疗、康复、照护等方面费用支出较大,经济负担重,从而对养老照护的需求程度更高,也极易影响失能长者的情绪和生存欲望。

在调查中,杨小月发现,目前专业护理人员短缺,护理服务不规范,护理质量参差不齐,给家庭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如何能让失能/半失能长者安心养老,让失能长者有尊严地走完人生旅途,让其家庭成员正常地生产和生活?这需要政府设立专项资金,培养建立失能护理专业队伍,统筹社区、医院、民政等相关部门协作配合,健全完善失能长者养老护理机制。

同时,在日常工作实践中,医院和一些人工智能机构合作,研发、引进AI智能护理机器人能够辅助失能人员护理。这些人工智能带来的改变,让杨小月有了更多的思考,是不是可以从市内三甲医院、院校、职业技能培训中心搭建合作平台为引领,逐步探索完善AI智能护理养老规范标准,加强各级医院老年专科护理学科建设,依托卫生健康部门,优先选择响应国家计划生育政策不幸失去独生子女的失能/半失能长者护理照护。

如何让失能老人安心养老?杨小月通过医联体形式加强基层医院及社区服务中心区与三甲医院的联动,为居家养老的特殊群体提供健康指导、疾病管理、心理辅导等服务,丰富社区的照护与护理。依托养老、医疗等社区服务机构,设计集“养老机构+居家养老+商业保险保障”为一体的政府购买服务、居家租赁(个人购买)的服务费用分摊模式,减轻家庭负担。具体来说,通过政府采购,重点投放养老机构大批量失能、高龄、残疾等老年人健康服务和养老服务需求,体现出项目的公共性和公益性;利用长护险为失能老人尤其是“失独”失能老人提供帮助或补贴,使其生活质量有所提高;通过开展居家租赁或购买方式,为有需求、有能力的失能老人提供失能护理机器⼈服务,改善生活质量。

采写:南都记者陈栋朱鹏景实习生李宁田安琪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