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衢州日报
记者腊莎通讯员姜丽
生死竞速:“双绕”模式下的生命奇迹
2月12日20时05分,衢州二院完成了一场跨越32公里的极速救援。年近70岁的王大爷突感胸骨后烧灼样绞痛,还伴有牙齿疼痛、大汗淋漓,且症状不断加重。20时18分,王大爷被紧急送往衢州二院医共体上方分院。接诊医生迅速完成心电图检查,第一时间将关键信息上传至衢州二院胸痛中心群,并与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巫莹钢取得联系。
20时33分,王大爷被确诊为急性前间壁、前壁心肌梗死,医生立即给予“心梗一包药”(阿司匹林300mg、氯吡格雷300mg、阿托伐他汀40mg)。20时35分,王大爷乘坐上方分院120救护车转往衢州二院医共体总院。20时58分,王大爷抵达总院后,直接绕过急诊科和冠心病监护病房(CCU),前往导管室进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21时17分,导丝成功通过,王大爷从与医护人员首次接触到导丝通过仅用时59分钟,这场救援堪称高效典范。
无独有偶,这样的生命奇迹在衢州二院接连上演。2月13日14时05分,55岁的吴大叔突发意识不清、大汗淋漓,旁人见状立刻拨打120。14时10分,高家卫生院急救团队迅速赶到现场;14时19分,医生完成首份心电图并上传至衢州二院胸痛中心群;14时20分,吴大叔被确诊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此时心电监护显示其心率仅40次/分,病情危急。当时,巫莹钢正在导管室手术,得知消息后,立刻暂停后续安排,赶赴急诊科门口接应患者。
14时25分,吴大叔到达衢州二院医共体总院,病情急剧恶化,心率持续降低,瞳孔散大,意识不清,全身湿冷,生命体征极不稳定。巫莹钢迅速指挥团队启动急诊PCI流程,绕行急诊科和CCU。14时26分,吴大叔口服“心梗一包药”(阿司匹林300mg、替格瑞洛180mg、阿托伐他汀40mg)。14时27分,吴大叔被直接送至导管室开启急诊PCI。
为保障手术顺利,麻醉科和重症医学科团队全程守护。医护团队分秒必争:14时31分完成肝素抗凝,14时34分启动冠状动脉造影,14时38分锁定右冠急性闭塞并通过导丝,成功植入支架。随着血管开通,吴大叔心率回升,血流恢复,意识转清,瞳孔缩小,生命体征趋于平稳。这场生命接力中,从吴大叔进入医院到导丝通过仅耗时13分钟,再次刷新救治速度。
“双绕”模式:
开辟生命快速通道
对于这两例令人惊叹的高效救治成功案例,巫莹钢感慨万千。他表示,“双绕”模式无疑是急性胸痛救治的关键制胜法宝。“所谓‘双绕’,就是为心梗患者开启一条专属的生命捷径,让他们绕开急诊科和CCU,由救护车直接送往导管室进行急诊介入手术。这一模式极大地缩短了从发病到开通血管的时间,为患者争取到无比宝贵的生机。因为在这场与死神的较量中,时间越短,心肌存活率就越高,患者的预后也就越好。”
巫莹钢指出,在心梗救治中,发病后的120分钟是黄金时间,每延迟1小时,死亡率就会增加10%。衢州二院胸痛中心之所以能在救治中屡屡获胜,靠的是两大核心策略:区域协同,分院快速初诊,与总院远程联动,做到“患者未到,信息先达”;流程优化,绕开冗余环节,术前准备与转运同步进行,确保患者“进门即入导管室”。
此外,团队协作无疑是衢州二院胸痛中心这座坚固堡垒的坚实支撑。胸痛中心为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肺动脉栓塞等以急性胸痛为主要表现的急危重症患者打造了一条快速诊疗的绿色通道。建立胸痛中心能显著缩短胸痛确诊时间和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时间,有效挽救濒死心肌,降低死亡率,改善患者远期预后。
一直以来,衢州二院胸痛中心不断优化救治流程,发挥多学科优势,构建起胸痛患者急诊救治网络,让急性胸痛患者的救治驶入“快车道”,为患者提供快速、专业的规范化诊治,全力守护患者生命安全。
“急性心肌梗死的症状往往隐匿且危险,除常见的胸痛、胸闷、大汗、呼吸困难,还可能表现为牙痛、肩背放射痛等不典型症状。”巫莹钢提醒,“如果这些症状持续超过15分钟未缓解,务必立即拨打120。衢州二院胸痛中心24小时严阵以待,依托‘双绕’绿色通道,随时为患者抢夺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