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中小学鼓励学生花式动起来确保每天综合体育活动不低于2小时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2-20 07:32:10

中关村三小的孩子们利用课间15分钟休息时间,来到室外锻炼身体。

本报记者李祺瑶牛伟坤

新学期,中小学“体育八条”出台,校园里已经有了新变化:全员参与“阳光跑”,“课间一刻钟”更丰富,运动空间更多元……各区各校陆续推出新举措,鼓励学生花式动起来,确保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提升体质健康水平。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昨天10时许,欢快的音乐伴着节奏感十足的古诗词朗诵声,从海淀区中关村第一小学的广播里传出来。操场上、教学楼旁,每一处空间都被充分利用,全校近4000名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完成折返跑、环形跑等趣味活动。高年级的学生还会跟着老师跑出学校,在校园周边完成更长距离的跑步挑战。

“保持节奏、注意脚下,跟上队。”中关村一小体育工作负责人秦治军跟着跑步队伍,边跑边给学生鼓劲儿。他介绍,由于该校中关村校区学生多、人均运动场地小,老师们充分挖潜,为大课间设计了多样化的跑步活动。“除了优化跑步路线,我们还设计了‘古诗跑’‘主题越野跑’等活动,设定不同的虚拟‘目的地’,在校园大屏幕上播放风景视频,让学生们在虚拟情境下完成累计公里数的挑战,增加跑步的趣味性。”秦治军说,按照“体育八条”的要求,该校还根据不同校区的特点,定制了不同的跑步活动,“比如,科学城校区的运动场地更大,师生们可以开展接力跑、运球跑等活动。”

不仅这一所小学,本学期开始,海淀区所有中小学全体师生都要跑起来。该区将逐步推行“智慧体育阳光跑”计划,依托人工智能技术建立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平台,根据学生的体质数据和运动数据,制定个性化的运动方案,为学生提供科学的运动指导和训练计划。

“体育八条”明确,中小学要充分利用大、小课间等时间段,组织学生开展不少于10个项目轮换活动。各校因地制宜拓展和开发活动空间,实现“小场地大体育”,让学生们在课间也能“出出汗”。

北京石油学院附属小学对体育设施进行了升级改造,新添的乒乓球桌和羽毛球场地,成了“课间一刻钟”的热门去处。下课后,四年级学生杨若兮经常约着同学来一场友谊赛。“打了十几分钟,我的额头已经微微出汗。”她说,羽毛球是自己最喜欢的运动之一,“我想利用课余时间来练习和提高我的球技,同时也能放松身心,上课时更有精神。”东城区地坛小学将校园场地划分为比赛区、活动区、游戏区等空间。滚轮胎、接力跑、跳房子、跳皮筋、投掷沙包、踢花毽……学生们玩得不亦乐乎。

各校巧心设计,为课间活动增添趣味。朝阳区芳草地国际学校远洋小学为不同年级学生量身定制了传统体育活动。比如,一年级踢毽子,二年级抽陀螺,三年级抖空竹,四年级跳绳操,五六年级分别玩珍珠球和绫球。活动背后藏着老师的精心设计。该校教学副主任陈斯彧以绳操为例,“绳操将传统的跳绳动作与体操元素相结合,既保留了跳绳的快速摆动和灵活跳跃,又融入了体操的舒展、优美和节奏感。与单纯的跳绳相比,学生更容易在绳操中体验到运动的乐趣。”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