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节气养生讲究健脾祛湿

新浪财经 2025-02-20 08:30:14

■本报记者叶祯/文宋延康/图

时下已进入雨水节气,近日南宁的降雨开始增多,虽是毛毛细雨,但空气湿度较大。在这样的节气中该如何养生保健?为此,记者采访了南宁市中医医院(以下简称市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副主任梁焕英。

养生以健脾祛湿为主

中医认为,雨水节气养生应该以健脾祛湿为主。脾胃是后天之本,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应重点做好脾胃保健,主要从饮食、运动、起居、情志四个方面入手。

梁焕英建议,雨水节气,不宜做过于激烈的运动,避免因为体内能量消耗太大而失去对肝气的控制,导致肝气短时间外泄太多而出现上火症状。可做些筋膜微运动以及散步、打太极拳等较轻松的运动,让身体在动静结合中得到滋养,达到养生的功效。

雨水节气降雨增多,空气湿度增大,此时应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睡眠时,适宜的湿度能让身体在休息中更好地适应气候变化;清晨醒来,呼吸带着水汽的清新空气能使身体机能保持和谐稳定。

在这个被雨水滋润的时期,人们应保持恬静安然的心态。可以在室内欣赏窗外的雨景,或者在雨停之后漫步于湿润的小径,享受宁静与惬意,让自己的内心与雨水的“润”意相符合,从而达到养生保健的效果。

梁焕英介绍,最近到市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就诊的患者中,有咳嗽症状的比较多,脾胃不好致闹肚子的也有所增加,这与天气有关系。大家在饮食方面要注意食用新鲜的蔬菜,多喝温水,少吃寒凉的食物,少喝凉茶,以防止寒气直接入胃。还要少吃油腻和煎炸的东西,避免寒热错杂症状出现。而在冬天经常吃的羊肉等温热的食物,在春天要少吃。

三种方法辨别是否“湿气重”

“湿气”“祛湿”是两广人经常挂在嘴边的。是不是所有人都有“湿气”,都需要祛湿呢?我们又该如何辨别自己是否有“湿气”?

在临床上,中医认为引起湿气重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环境所致。南方的雨季导致环境比较潮湿,湿气容易进入患者的体内,这叫做外感湿邪。一种是内生湿邪。在中医里,脾主运化,脾统水,当脾脏功能失调时,会导致湿气在身体内滋生,使患者湿气变重。

梁焕英介绍,大家可以通过三个方法来判断自己是否“湿气重”。一种是观察大便。如大便非常粘腻,粘在马桶上很难冲干净,就说明体内湿气过重,这时候需要及时祛湿。第二种方法是留意自己的身体状态。体内湿气太重会感觉疲惫,即使是没有做什么也无精打采,也就是大家所说的“春困”,这主要是因为湿气重影响了器官功能。还有一种方法是观察舌头。舌头是人体健康的晴雨表,如发现舌头变“胖”、舌苔变厚、凹痕多,大多数是由于脾虚湿气重导致;有的人晚上睡觉时会流口水,甚至把枕巾都弄湿了,这是湿气无法排出而通过口腔排出。

通过药食同源健脾祛湿

梁焕英建议,中医的祛湿方法有很多,可用艾灸、拔罐,也可进行食疗,还可以根据医嘱口服祛湿的中药来治疗和缓解症状。

健脾祛湿最经典的食材是山药、红枣、黄芪和小米等,可以把这些药食同源的食物一起做成粥或糕点食用。脾胃健、湿气少、气血足、免疫力足,就不容易出现感冒和腹泻等疾病。

中医建议不要单纯祛湿,要先把脾胃健运起来。山药是一种很好的食材,它不仅可以健脾祛湿,还能补肝肾,加薏仁一起食用祛湿的功效比较强。赤小豆、白术、芡实这三种药材偏向补肾,莲子可以健脾祛湿,党参、黄芪主要是补气健脾,一起食用有很好的效果。

梁焕英介绍,最近有部分湿热的患者前来就诊,症状是喉咙很干,有上火的感觉。这种情况下可以用有清热祛湿功效的食材,如荷叶、竹叶、桑叶等煮水喝。有咳嗽症状的患者可以用桑叶(霜桑叶更好)加生姜、大枣煮水,饮用一两天会得到好转。此外,冬瓜、苦瓜、芥菜等可以清热祛湿,建议煮这类食物时配一些生姜,可以把食材中的苦寒去掉,并能促进阳气生发。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