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6日晚高峰时段,济南山大南路街头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生命救援。69岁的张先生突发心梗倒地,经过市民、120急救团队与医院三方无缝衔接的教科书式救援,最终在25分钟内完成从街头到重症监护室的生命接力,成功挽回生命。
18时50分许,山大南路街头突发紧急状况。“当时我们正好下班顺路买水果,看到对面围了几个人,水果店老板说那边躺着一个人。”济南市中心医院急诊科护士傅俊和卢华雨回忆道。两人意识到异常情况后,立即冲上前去,发现倒地的张先生面色苍白、无意识。作为急诊科医务人员,她们有着非常丰富的应急救护经验,经检查确认张先生呼吸心跳骤停后,两人随即跪地实施心肺复苏,并提醒围观市民拨打120。值得一提的是,此时,一位热心市民主动加入救援,与傅俊、卢华雨轮番对张先生进行胸外按压。距事发地最近的医院是济南市中心医院,傅俊立即通知医院急诊科同事提前准备,开通绿色通道。
就在现场急救人员和市民展开救助的同时,120急救人员也在马不停蹄地赶往现场。19时01分,济南市急救中心直属急救站值班车组刚刚完成上一个任务回到站内,就接到了求救电话。“全员上车!出发!”值班医师何阳带着尚未平复的呼吸率先冲进急救车。途中,何阳再次拨打报警者电话仍然提示占线,出于职业经验,何阳判断张先生可能突发急症,此时,120调度中心可能正为张先生指导救助。何阳叮嘱司机汤强加快车速,同时请护士李嘉亮做好抢救准备,仅3分钟,急救人员就到达了现场。
“继续进行胸外按压,再给老人连上心电图和AED。”何阳顾不得疲累,跃出车厢后立刻进行初步诊断,他双膝跪地探查颈动脉的瞬间,急救包已在李嘉亮手中展开。诊断后,何阳发现患者呼吸心跳骤停,立即接手现场,熟练地进行心肺复苏,同时李嘉亮进行心电图连接AED。经一组按压后,AED捕捉到患者室颤的心率,急救人员立即予以电除颤,并继续胸外按压。在一系列专业急救操作下,不久后,急救人员观察到患者逐渐恢复了自主呼吸,并发出微弱的呻吟声。
“通道!担架!快把老人转移到救护车上!”伴着沙哑的指令,急救人员齐心协力将老人抬上担架。原本围观的市民自觉向两侧退开,自发形成一条生命通道。在持续维持心肺复苏的情况下,车队一刻也不敢耽误,2分钟后,就将张先生送到了市中心医院内。
在急救车到来之前,医院早已做好充分准备,为张先生开辟了绿色通道。一下救护车,张先生就被抬进了急诊科。值班医生随即对张先生进行心电图复查,确诊其为急性心肌梗死。随后,快速为张先生实施心脏支架手术,由于张先生发病后,立即实施了有效的心肺复苏,整个抢救和转运速度快,为手术的成功争取了宝贵的时间。手术后,张先生转入心脏重症科(CCU)治疗观察。目前,张先生生命体征较为平稳。
2月17日下午,济南市急救中心直属急救站急救人员前往CCU探望时,张先生生命体征已趋于稳定。家属紧握急救人员的手连声道谢:“是那么多好心人在关键时刻伸出援手,才让他重获新生。”
何阳特别提醒,张先生有心脏病史,当日因情绪激动诱发心梗。因此,冠心病患者需规律用药、控制情绪,突发胸痛胸闷应立即停止活动并拨打120。数据显示,心脏骤停黄金救援时间仅4分钟,掌握基础急救技能可显著提升救治成功率。
当救护车的蓝光划过城市夜空,这场25分钟的生命接力不仅展现了现代急救医学的精准高效,更让我们看到了文明城市的温暖底色。正是这些“第一目击者”的勇敢行动,为挽救生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市民的主动参与、医疗团队的专业救治以及社会的广泛关注,共同织就了一张生命保护网,当“敢救”“会救”成为市民公约,当专业救援与公众力量交相辉映,每个街头巷尾都可能诞生生命奇迹。这场救援没有旁观者,因为我们都是这座城市的“应急细胞”。(济南日报·爱济南记者:陈尚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