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截至2024年末,80后死亡率突破5.2%”的假消息引发全网热议。尽管该数据已被官方辟谣,但其传播链条与社会反应揭示了AI时代信息失序的深层问题。这场风波不仅是一场数据打假战,更是一面照见未来的镜子——我们该如何应对技术裹挟下的信息污染?
这条让很多80后破防的消息实则漏洞百出。称“80后死亡率超5.2%”,并引用第七次人口普查作为“权威依据”——2020年完成的七普不可能统计2024年数据,且官方统计的30-39岁人群(对应80后)2019-2020年死亡人数仅为19.35万,死亡率约0.87‰,远低于网传的52‰;此外,国家统计局定义的死亡率单位为“千分之×”,5.2%的死亡率若成立,需每年116万80后死亡,远超实际占比。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李婷也指出,该数据可能源自用户与AI(如DeepSeek)的对话,而AI抓取的错误网页信息未经验证即被自媒体包装为“权威结论”。此类谣言通过“伪科学”包装,利用公众对官方数据的信任,形成信息污染链,折射出AI时代虚假内容的技术性升级。
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即使没有人的干预,AI自身也会“说谎”。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AI幻觉,它指的是大语言模型编造它认为是真实存在的甚至看起来合理或可信的信息,简而言之就是“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随着技术的发展,AI幻觉的复杂性和隐蔽性都在不断提升,也让很多谎言更加惟妙惟肖,“有图有真相”“有统计有数据”“有鼻子有眼睛”。
面对AI时代的信息挑战,需构建多方协同的治理生态:建立AI训练数据的“防火墙”,开发谣言溯源算法,优先抓取权威信源;严惩恶意编造数据的行为,明确平台对AI推荐内容的责任;培养“数据素养”,例如识别死亡率单位(千分比≠百分比)、验证信源时效性等基础能力。
“80后死亡率”谣言是一则现代寓言:当技术赋予信息超速传播的能力时,人类的判断力更显珍贵。我们需要的不仅是更聪明的AI,更是更清醒的社会——在算法投喂中保持质疑,在情绪洪流中坚守理性,在解决真实问题中消解虚假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