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密集落地,差异化路径解码|记者观察

第一财经 2025-02-20 10:09:02

我国在省级行政区域防范气候变化不利影响和风险,助力美丽中国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有了重要抓手。

2月14日,《广东省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对外公布,至此,我国省级编制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的任务基本完成。2022年9月,生态环境部印发《省级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编制指南》,要求各地尽快启动省级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编制。

编制指南提出,各地要在深入分析本地区气候变化特征和趋势、影响和风险、现状和形势的基础上,明确本地区适应气候变化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

“在省级行政区域编制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有助于加强区域系统适应能力建设,降低脆弱性,增强气候韧性。”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郑大玮说。

气候治理的“地方智慧”

专家介绍,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状况不尽相同,气候变化对不同区域的影响与风险有很大差异,有些地区趋于暖干化,有些地区趋于暖湿化;有些气候变化不利影响凸显和紧迫,有些则比较隐蔽和深远。研究发现,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和风险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不同区域气温、降水变化不同,面临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类型不同,涉及的敏感脆弱领域优先级不同。

第一财经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从北京、上海、广东、重庆等重点省市发布的省级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看,不仅体现出气候治理的“地方智慧”,更通过产业转型、生态修复、数字治理等创新手段,探索气候变化应对的“中国范式”。

北京市作为超大城市,人口、产业、建筑高度密集,属于气候变化脆弱区。由于城市系统的相互连接性,气候变化的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深远,长期来看不利影响较大。《北京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提出,聚焦气候变化敏感脆弱领域和关键领域,以试点示范为抓手,强化适应气候变化行动,带动提升重点区域和京津冀区域适应气候变化水平。

《北京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首次将“地下空间气候韧性”纳入指标体系,要求2026年前完成中心城区80%地下管廊的防洪防涝改造。建立隐患排查数据库,对老旧楼宇、隧道、桥梁、地下空间、农村危房、河道等承灾体危险源进行监控、风险排查和隐患治理。

上海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位于长江流域和太湖流域最下游,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脆弱区。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上海市高温热浪、超强台风、强降水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总体呈上升趋势。同时,作为一座超大城市和典型河口海岸型城市,上海人口高度密集、产业高度集聚,能源供给高度依赖外部输入,综合交通体系错综复杂,生态环境异常敏感脆弱,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带来的系统性风险挑战更为复杂严峻。

《上海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2024-2035年)》提出,提升气候变化监测预警和风险管理能力,提升水资源领域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提升海洋及海岸带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提升陆地生态系统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提升能源领域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提升交通领域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提升人居环境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提升敏感产业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提升健康与公共卫生领域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提升全社会综合防灾减灾能力。

此外,上海还在临港新片区、崇明世界级生态岛以及五个新城(嘉定新城、青浦新城、松江新城、奉贤新城、南汇新城)开展试点示范,构筑绿色生态安全屏障,强化防洪除涝体系建设,建设韧性智慧海绵城市。

在省级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中,《广东省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是最新出台的。作为经济和沿海经济大省,广东方案强调“不断提升自然生态与经济社会的气候韧性”“助力广东实现安全韧性的高质量发展”。该方案提出,科学评估影响和风险,基于经济社会及资源环境承载力,合理适应;优先实施基于自然解决方案,注重发挥自然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强化陆地生态系统适应能力,增强海洋与海岸带安全韧性,有序实施生态修复保护重大工程。保障交通安全运行,强化能源安全保障,发展气候适应型文旅,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安全韧性。

将带来多方面的积极效果

专家表示,各地省级方案主要内容与国家政策同频共振,凸显了地方特色与创新。此轮省级方案体现了三大突破:空间治理从行政区划转向气候分区,政策工具从政府主导转向市场驱动,实施路径从被动防御转向主动适应。这些变革充分体现《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24年度报告》提出的“系统化、精准化、市场化”原则。

《浙江省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提出,突破交通、水利水电、能源与电网等单类基础设施的风险预警技术,形成综合基础设施的“实时监测—信息传递—风险评估—动态调度—效果分析”预警体系。将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与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有机结合,推动城乡基础设施更新改造,建设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逐步提升供电、排水、燃气、通信等城市生命线系统建设运行标准,保障基础设施在极端天气气候条件下平稳安全运行。

重庆地处四川盆地东南丘陵山地、长江上游地区,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气候变化脆弱性高。《重庆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提出,完成“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建设200万亩,构建以长江、嘉陵江、乌江和涪江为主体,其他支流、湖泊、水库、渠系为支撑的绿色生态廊道。结合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强气候变化对能源、水利、通讯、交通等重大基础设施的影响监测和风险预警。

此外,《山西省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2023—2035年)》提出,到2025年,适应气候变化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初步形成,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测预警能力持续增强;《内蒙古自治区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强调,建立多圈层多要素气候变化观测监测体系,实施气候变化监测预警及气象保障能力提升工程等。

专家表示,各地省级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的实施,预期也将带来多方面的积极效果。预测随着各地省级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的落地实施,将带动超万亿元的气候适应投资,大幅减少极端天气经济损失。

在政策保障和资金投入方面,多地省级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提出,针对适应气候变化关键任务,适度提供土地、环保等政策支持。充分运用现有财税政策做好适应气候变化保障工作,积极利用世行、亚行、新开行、亚投行等国际机构以及国际气候环境基金的资金、知识资源支持气候变化行动,促进多元社会资金参与。鼓励运用超长期特别国债、碳减排支持工具、绿色债券、气候投融资、巨灾保险等金融工具,健全风险分担机制,提供有效的金融支持。

0 阅读:4
第一财经

第一财经

第一财经是上海广播电视台/SMG旗下的财经版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