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区域协同发展的宏大版图中,京蒙协作无疑是一抹亮丽而充满活力的色彩。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呼和浩特在京蒙协作的浪潮中积极作为,深度融入,从产业创新到民生改善,从科技“突围”到文旅融合,全方位开启了与北京的合作新篇章,正在努力绘制出一幅互利共赢、协同发展的新画卷。
科创引领,产业升级注入新动力
2024年,呼和浩特市凭借独特的产业场景优势,积极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深度融入京津冀国家创新体系,与北京开展的一系列合作成果丰硕。与海淀区签订“两小时创新圈”合作备忘录,共建京蒙协同创新平台,与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共建呼和浩特研究中心等,这些举措犹如强劲的引擎,驱动着首府的科技创新发展。
在这一过程中,呼和浩特还与众多院士团队携手共建产业创新中心,打造“京数蒙算”智算产业园等,吸引了大量理念先进的优质项目,汇聚了大量优秀人才。围绕人工智能、工业软件、绿色储能等前沿产业,呼和浩特正全力推动科技“突围”,让科技成果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在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颠覆性技术呼和浩特对接会上,呼和浩特市城乡建设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等与相关金融投资机构共同发起的颠覆性技术专项基金,更是为科技“突围”工程提供了坚实的资金支撑。该基金作为全国第三支、北方地区第一支此类基金,彰显了首府在深化京蒙协作、加强科技创新方面的决心与魄力。
目前,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呼和浩特研究中心已建立起四级联动机制,众多颠覆性技术在首府落地转化,内蒙古工业大学与中心共同创立的“先进技术实验室”也在技术前沿不断探索突破。与此同时,国家级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北京国电高科科技有限公司的入驻,更是为呼和浩特的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民生为本,教育医疗普惠新福祉
教育是城市发展的基石,也是孩子们未来的希望。呼和浩特积极与中央民大、首师大等16所区外名校合作办学,众多现代化学校拔地而起。北大金秋呼和浩特赛罕区实验学校就是其中之一,这里不仅拥有先进的教学设施,更有优秀的师资队伍,让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医疗是民生领域的另一大关键。京蒙协作让内蒙古群众能享受到首都的优质医疗资源。“双首健康行动”为呼和浩特市居民带来了首都名医的诊疗服务,新城区的“北京名医工作室”让更多居民无需远行就能享受顶级医疗专家的诊治。
从2021年至2024年,呼和浩特依托北京优质医疗资源,建成了一批特色专科诊疗中心,培养了众多业务专家。2024年8月启动的第二个“双首健康三年行动”,为呼和浩特市医疗事业发展注入了更多强大动力。
深化协作,多元领域谋划新蓝图
站在新的起点,呼和浩特正在推动京蒙合作扩面升级,大力实施“六个倍增计划”,引进“京资”“京技”“京师”“京医”,送出“绿品”“绿数”,在多个领域展开了新的谋划,纵深推进特色产业提升、产业集群打造、消费帮扶增收、劳务协作提质“四项行动”。
——“京资”招商精准化,深化“五大园区”规划建设,加强京蒙合作产业园建设,年内计划引进各类投资项目100个以上,落地投资300亿元以上。同时,谋划与北京社会资本合作发展投资基金,依托消费帮扶集采推介活动,力争2025年销售额达到15亿元以上。——“京技”进呼常态化,与海淀区共同打造“两小时创新圈”,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签署全面合作协议,搭建科创交流平台,加强京蒙智算合作,围绕多个领域开展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转化,2025年计划落地实施1—2个项目。
——“京师”助呼长效化,依托多所合作学校,深化与北京高等院校的合作,探索与更多名校合作,持续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开展中小学校长到北京市跟岗研修,2025年计划分批选派80名左右中小学(幼儿园)校长、副校长。
——“京医”入呼尖端化,推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内蒙古医院二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内蒙古医院两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建设,建设自治区首个质子中心,深化呼和浩特市妇幼保健院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呼和浩特市第一医院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合作,持续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深入推进“双首”健康行动第2个3年计划。
此外,在文旅和农畜产品领域,呼和浩特致力于打造首都旅游目的地,同时,持续打造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环京蔬菜保供基地、国家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和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打造首都的“菜篮子”“奶罐子”“肉盘子”。在数字领域,推进“京数蒙算”智算产业园建设,深化与北京海淀区人工智能运用产业合作,打造“呼和浩特—京津冀”北向算力供给走廊,2025年入京算力达到7万P。
京蒙协作,双向赋能。在与北京的深度合作中,呼和浩特正不断探索创新,向着更高质量的发展目标迈进,在区域协同发展的道路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也为京蒙两地的人民带来更多的福祉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