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市回民区:以基层善治擦亮群众“幸福底”

金台资讯 2025-02-20 10:36:50

社区是基层治理的基本单元,是联系服务群众的基础。近年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回民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党建为引领,大力推进基层治理新实践,创新基层治理新路径,不断提升基层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推动基层治理实现整体提升、示范引领,走出了一条基层善治的新路径。

党建赋能激活基层治理“一池春水”

几个“小板凳”,居民、网格员、社区工作人员围坐一起,你一言、我一语,把烦忧倾诉,把政策讲透,把矛盾说开。

群众事,商量办,这样的场景,在回民区居住的群众并不陌生。

一桩桩实事解民忧,一件件小事聚民心。“小板凳议事会”“居民议事会”是回民区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的缩影。

在巴北社区通过打造完整型社区,党建引领助推“红色物业”;在三顺店社区“一芝党建工作室”创立“红蓝民情单”工作法,党建引领为居民办实事解难题;在奔腾社区运用综合服务阵地实现办事有场所,活动有阵地,养老有去处,生病有医生;在东乌素图村,党建引领以农促旅,打造乡村观光旅游、特色大杏品牌,实现农文旅深度融合……

在推行网格化管理的过程中,回民区将党组织同步建在网格上,使党的组织下沉一线。在原“街道—社区”两级党组织的基础上,扩展为“街道—社区—网格—小区(楼栋)”四个层级,将党的组织延伸到基层社会的“毛细血管”和“神经末梢”。按照“一格一员”配备专职网格员、选派楼栋长(单元长)2399人,发挥网格党组织前沿“哨兵”作用。特别是针对城市基层日益增多的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注重引领“两新”组织党组织参与城市基层治理,立足城区商业发展情况,推行“商圈党建联盟”模式,设立“红蜂驿站”31个为新就业群体提供暖心服务的同时,引导环卫工人、快递小哥等600余人当好基层治理流动的信息员,将新就业群体有效地团结在党组织周围。同时,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在中山西路商圈领域广泛吸纳商户、保安等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组建63支622人的“青城义警”队伍,积极探索“民警+辅警+义警”的三警一体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设立区、镇(街道)、村(社区)、派出所4个层面共99个信访代办服务窗口,设置代办员1106名,累计代办信访案件3193件,化解2972件,化解率达93%,回复率达到100%,一大批烦心事、忧心事在家门口得到解决。

多元共治做大基层治理“朋友圈”

走进呼和浩特市回民区中山西路商圈,细心的顾客会发现,一些商家的门店悬挂着“党员示范店”“党员诚信经营户”的牌子,商户胸前佩戴着党徽。

“在这样的党员示范店购物,我们放心!”来自杭州的游客王宏宇说。“胸前的党徽,时刻提醒自己是一名党员,这既是荣誉,又是责任。”商家说。

把企业凝聚到商圈,把党员凝聚到支部。面对中山西路商圈存在的企业商户分散、党建工作整体凝聚力和组织力不强等诸多问题,回民区围绕“共建、共治、共享、共赢”理念,以“服务商圈、服务企业、服务商户、服务党员、服务群众”为目标,着力优化组织架构、打造活动载体、搭建服务平台,于2020年7月创建了中山西路红色商圈党建联盟,创建“凝聚千百万共绘同心圆”党建品牌,向辖区78家企业派驻21名党建指导员,凝聚千名党员先锋力量,辐射商圈企业和万名从业人员,从而带动沿街商铺、新就业群体等共同参与商圈治理。

基层治理不是“独角戏”,而是“大合唱”。中山西路红色商圈党建联盟只是回民区多元共治、绘好基层治理“同心圆”的一个缩影。

聚焦多元共治,回民区深入推进街道社区与驻区单位党建联建,持续完善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网格党支部组织框架,积极调动驻地单位、公益组织、企业高校等参与基层治理,推动机关干部、退休党员、新就业群体进小区、入网格,常态化收集社情民意,定期召开联席会议,集中会办重难点问题,实现为民服务“零距离”,形成精准“吹哨”、高效“报到”、应哨结果和评价意见反馈的工作闭环,将问题清单转化为服务清单,将服务管理从独角戏变为大合唱,真正实现社区平安、邻里和谐。在103家自治区、市、区三级包联共建机制的基础上,建立街道“大工委”9个,社区“大党委”75个,网格党支部226个,党小组671个,对接形成项目清单415项,推动完成400项,完成率达96.4%,有效推动解决基层治理实际问题。

为民服务以实效提升群众幸福感

在回民区奔腾社区,“15分钟便民生活圈”营造的幸福生活,生动诠释了老有所养、幼有所教、病有所医。

“中午在社区食堂吃完饭,回家睡午觉,下午来社区活动室跟街坊邻居聊天、下棋,享受快乐时光。”说起社区的“为老服务”,76岁的云素珍老人如数家珍。

和云素珍老人相同,在塔布板小区居住的徐奶奶也感受了“15分钟便民生活圈”给自己生活带来的便利。

在塔布板小区门口的墙上有一个“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导视图”,导视图以塔布板小区为中心,生鲜超市、卫生室、党群服务中心、幼儿园、小学、公园休闲等场所均在导视图中,所有便民点的位置、距离、方向在一张图上一目了然。此外,还详细标出了“5分钟可达”“10钟可达”“15分钟可达”3个区间。可以说,居民步行15分钟即可享受到衣食住行、文教体卫等基本服务。

“我们不像年轻人会用手机,平时找个药店、超市都很不方便,有了‘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导视图’,我就能很快在图上找到想去的地方。”徐奶奶说。

“下楼就能买菜,出门就能吃饭、理发、配钥匙、看病全都不愁!”如今,在回民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让居民的幸福生活变得触手可及。

解锁基层社会治理的“幸福密码”,从百姓实际需求着手,从民生服务提升着手。回民区积极完善“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基础功能,以满足居民日常生活基本消费和品质消费为目标,努力把居民的“需求清单”转化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满意清单”,进一步提升居民幸福指数。

围绕社区治理,回民区还聚焦群众普遍关心关注的老旧小区整治、绿化管理、停车位规划、“一老一小”等民生问题,因地制宜打造出钢铁路街道办事处新华园社区的“和为贵”调解室、光明路办事处巴北社区“树荫下的议事会”、海西路办事处奔腾社区的“图书下、家乡里、说说心里话”居民议事会以及环河街办事处阿吉拉沁社区“邻里汇”等协商议事新场景以及矛盾调解新亮点,通过多样化现场议事场景,营造轻松融洽的聊天议事模式,引导更多居民群众参与议事决策。

三顺店社区获评自治区北疆示范社区、阿吉拉沁社区获评第一届自治区文明社区先进单位、奔腾社区获评国家暖心家园示范点……

下好基层治理“一盘棋”,把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回应到“家门口”。下一步,回民区还将以“小切口”做大文章,在社区服务场景营造、老旧小区改造治理、社会企业培育等方面,推动解决一批基层治理的痛点堵点难点问题,持续擦亮“推门就是美好生活”的回民区名片,推进党群服务阵地服务升级,让社区居民的“幸福底色”更足,让“幸福城区”建设更加可视有感(李珍、云静波)

0 阅读:2
金台资讯

金台资讯

报道全球 传播中国 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