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夫常以看孩子的名义赖在我家,甚至撕碎了我新生活的希望。”2024年的寒冬,滨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某企业员工李红(化名)握着滨北派出所民警递来的热茶,声音颤抖。4年婚姻终结后,她的生活仍被阴影笼罩,前夫以探视为由频繁闯入她的生活、工作——直到一场“特殊调解”让这一切改变……
公司负责人得知后,求助于滨北派出所。派出所民警找到李红了解情况,又与李红前夫沟通,从法律后果谈到父子亲情,最终做通了思想工作,让他意识到自身的错误。
这样的“温情解法”正在全城推介。2024年,滨州政法系统铸牢忠诚警魂,站好忠诚岗,做好“守夜人”,在高水平推进平安滨州、法治滨州建设“常规动作”的同时,推动“心安城市”建设这一全国性创新工作落地见效,建设成效已不再是统计报表上的数字,而是老百姓实实在在能感受到的安心,是街头巷尾的欢声笑语,是夜晚亮着的那一盏盏温暖的灯。
平安建设“加力”,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加分”
通过打击一名“跑分”嫌疑人,滨州公安机关不断深挖,抽丝剥茧,揪出一条长线。2024年10月,60名精干警力分头奔赴全国23个省、71个市、98个县,在大半个中国的土地上行程10万余公里,协同作战连续抓获犯罪嫌疑人101名,有效打击电信网络诈骗及相关黑色产业链犯罪团伙。
2024年,全市电信网络诈骗刑事案件发案数、损失数同比分别下降30.9%、22.4%,资金预警预后“零转账”。
打击犯罪,守护平安,是政法工作的“基本盘”。聚焦影响群众安全感的“心源性”问题,滨州政法机关发挥“刀把子”作用,组织开展一系列专项行动,严打涉黑涉恶、黄赌毒、盗抢骗、食药环知、涉林涉海各类违法犯罪,现发命案、八类暴力犯罪100%快侦快破。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打掉恶势力组织3个,成功侦办全市首起跨境涉网黑恶案件。
社会治理一头连着国家和社会的长治久安,一头连着千家万户的生活冷暖。
32年前,无棣县小泊头镇某村村民王明(化名)家建房,因邻居李华(化名)公婆阻拦,正房、偏房长度不一,中间留出一道恼人的空隙,横亘在两家人的心坎上。
岁月悠悠流转,如今村委会开展宅基证更换工作。王明想把空隙算入自家宅基并改长度,找李华开证明被拒,两家矛盾激化。
当地司法所迅速介入,重新梳理案情,制订测量调解方案。测量当天,李华表示房子方正就同意。测量后,双方认可结果,经劝说,李华同意调解。最终,双方签订协议,村支书联系上级重登宅基地证面积,这场32年的纠纷成功化解。
全市政法系统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不断夯实基层基础,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持续筑牢主动创稳底板。2024年以来,各县乡一站式矛调中心共受理大小矛盾纠纷8万多件,按期办结率高达99.75%,将大量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9064名专兼职网格员活跃在大街小巷,全年处理网格事项119万余件。
我市明确重点群体,针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创新推出“六统一”免费救治救助政策,从救治范围到随访服务,全程统筹,提供更好的生活保障。在428所中小学配备了法治副校长,全市1230所中小学、幼儿园都设置了“护学岗”。同时,建立起完善的未成年人司法救助体系,将刑事案件被害人子女、服刑人员子女纳入救助范围,全方位守护未成年人成长。构建“3+7+N”刑满释放人员安置帮教工作新格局,司法行政、公安、属地乡镇(街道)牵头,人社、税务、妇联等多部门协同,为刑满释放人员量身定制帮扶计划,帮助他们尽快融入社会,重启新生活。
法治建设“提档”,助力滨州企业发展“提速”
沾化区滨海镇北部滩涂上寒风凛冽,光伏板低声嗡鸣着。2024年12月27日正午,光伏项目控制室内爆发出欢呼与掌声——85万千瓦绿电成功并网发电!
这一刻,曾被煤灰笼罩的老电厂,终于完成向“风光”时代的华丽转身。
从1975年建厂,到2000年技改“油电”转“煤电”,到彻底转向新能源,沾化发电厂在山东省内传统煤电企业中率先实现了煤炭消耗“清零”,完成了“油—煤—风光”绿色转型的“三连跳”。同时,它还是华能集团在全国范围内第一个按照规范程序完成破产清算和资产处置工作的火电企业。
“率先”“第一”的背后,离不开“府院联动”。在沾化区政府和沾化区法院的有效联动下,严重困扰转型的职工安置、土地复垦、居民供暖等民生事项得到有效处置,企业得以迅速轻装上阵。
好的营商环境就像阳光、水和空气,须臾不可缺少,全方位、高效能的法治建设就是政法机关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精心构筑的“生态盘”。
滨州政法机关组织开展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三年提升行动,出台服务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工业经济工作措施,围绕全市11条重点产业链和重大项目,建立“项目警长”“项目(企业)+检察长”“产业集群法治服务团”等机制。
在邹平,当地公安2023年开始创新推行高级警长驻企制度,在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建立驻企警务全科服务站,驻企警长“面对面”开展法律宣传、政策宣讲、化解矛盾纠纷等一系列警务服务。2024年,累计破获涉企案件50余起,抓获嫌疑人60余人,追赃挽损3000余万元。
惠民县城的大寺商场具有百年历史。2013年,大寺商业步行街旧城改造建设项目启动,但因为种种原因,十余年间项目干干停停,数次停摆。惠民县法院介入后,通过破产重整,推动项目重新启动,还追缴了税款,成功化解债务纠纷,安置群众,实现了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近年来,以法治方式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已经成为滨州政法机关的共识。2024年,全市法院深化“凤栖梧”破产审判品牌建设,跟踪回访破产重整、和解企业121家,探索公益强制清算立案95件。检察机关完善涉知识产权案件综合履职机制,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14件51人。扎实推进“百名律师进企业”活动,为333家企业提供免费法治“体检”。法智护航中心实体化实战化实效化运行,接待服务企业家及群众2.2万余人次,开展为企服务活动854场次。
“心安城市”建设“升温”,市民温暖质感“升级”
“孩子他爹在外头打工十几年,我头一回来他工地上,原以为尽是灰土钢筋,没想到……”2024年初冬,无棣县财金壹号工地的日头斜斜照着,一位泰安来的工友妻子对工地负责人轻声叹道,“这儿倒像个临时的家”。
工地的铁皮围栏外,风卷着黄叶打转。可推开“心安服务站”的门,却是另外一番光景,不但有活动室、读书角、休息接待室、矛盾调解室等功能区,还配备饮水机、应急箱、夏凉包、冬暖包、投影仪等物品,给广大工人群体提供了一个温馨的歇脚处和“加油站”。
滨州坚持“平安是基、心安是魂”,把“心安城市”建设作为消除社会焦虑心态、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性工程,更是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的“创新盘”“拓展盘”。
2024年以来,为推动“心安城市”建设工作稳步推进,滨州发布全国首个“心安城市”建设指标体系,市委政法委组织起草出台《关于打造“心安城市”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心安城市”建设的实施细则》,研究推出“安身、安业、安居、安康、安心”五大领域20方面136项具体措施,为“心安城市”建设明确了工作重点和措施途径。
为推动工作进一步可感可知,市委政法委组织制定了首批13个重点领域“心安细胞”试点建设标准,全力推广小而实、小而灵、小而暖创新举措,培育“心安细胞”100余个,建设了一批“心安学校”“心安社区”“心安物业”,“心安城市”建设纲举目张、成势见效。
市行政审批服务窗口规范设置,标准化划分功能区域,建立“咨询”“引导”“帮办代办”“综窗受理”“统一出证”“跟踪回访”一链式闭环服务体系,打造主动、用心、高效、便捷、周到的暖心窗口;
滨州街头,“动态巴士”日益成为市民出行的“新宠”。这个由便利中小学生上学、放学演变而来的小巧可爱的出行工具,因其便利化定制化,受到越来越多市民喜爱。
……
从李红家窗外的初春暖阳,到沾化滩涂地的万亩光伏;从重点企业的“驻企服务站”,到“心安工地”的“心灵港湾”——滨州政法机关正在“平安”基础上,书写一个关于“心安”的全新解题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