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国师”发明羊肉粉

新华报业网 2025-02-20 12:32:11

北宋时期,江西之地有一位声名远扬的奇人,名叫吴景鸾。他出身杏林世家,自幼研习天文地理、医术药理,对食疗养生之道更是见解独到。他曾拜在陈抟门下,对天文地理、阴阳推步之学钻研得极为透彻。宋仁宗听闻他的大名,特意下诏任命他为钦天监监正,也就是民间常说的“国师”。

那时,宋仁宗打算把宋真宗的皇陵迁到牛头山,便向吴景鸾询问意见。吴景鸾为人刚正,毫不隐瞒自己的看法,呈上了《辨牛头山陵表》。表中详细阐述了牛头山的地势风水:“臣切说牛头山,献纳图形,龙脉偏枯,山岗撩乱,山不高于旺相,水不败于鬼乡……”这番话大意是,牛头山风水大凶,若在此修建皇陵,丙午丁未的红羊赤马年,皇帝恐有失国之危。实际上,吴景鸾依据天象与易理,早已推算出北宋将在红羊赤马年灭亡,皇帝会被掳至北方,所以才故意在表中预言,警示皇帝。后来,徽钦二帝果然在丙午年被金军掳去北方,北宋灭亡,朝廷南迁,南宋建立。

可当时这番直言却给他带来了灾祸。他深知自己的话触怒了皇帝,可能招来灭门之灾。于是,吴景鸾在被问罪之前,匆匆将两个儿子遣散。他让大儿子去了偏僻的湖南天门山,小儿子则奔赴西南坤方鬼门,投靠彝族的贵族朋友,还在家谱里删去了儿子们的记录,从此隐姓埋名。果不其然,他被下了大狱,一关就是20年,直到仁宗皇帝驾崩才重获自由。

出狱后的吴景鸾,先去湖南天门山寻找大儿子,在那里修行了一段时间。之后,他又前往天门山以西,也就是现在贵州的地界,与小儿子团聚。

吴景鸾抵达罗氏鬼国后,受到当地百姓热忱欢迎。他也深深喜爱这个青山绿水的地方,给自己取号为“醉山老人”,意为陶醉于此山。

鬼国境内山峦起伏,森林茂密,瘴气弥漫。当地百姓以畜牧为生,家家户户养殖牛羊。但因医疗条件落后,面对瘴气引发的疾病,常常无能为力。

心怀大爱的吴景鸾决心用自己的医术为百姓排忧解难。他整日穿梭于山林,仔细辨认各种草药,还虚心与当地彝族同胞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性和饮食喜好。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羊肉性温热,能有效驱寒除湿,而米粉作为起源于江西老家的主食,口感爽滑、易于消化。

经过无数次的尝试,吴景鸾将沙姜、土茯苓等当地常见草药作为调料,与羊肉一同炖煮熬汤,再把从江西带来的米粉放入其中。就这样,融合了南北饮食特色与中医养生理念的羊肉粉诞生了。羊肉粉的香气迅速在罗氏鬼国飘散开来,百姓们食用后惊喜地发现,身体抵御瘴气的能力增强了,精神也更加饱满。

鬼国的人们对吴景鸾感恩戴德,为了纪念他,将他居住的地方命名为“沙土”,以此铭记沙姜和土茯苓带来的福祉。从此,羊肉粉成了罗氏鬼国百姓餐桌上的常客,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演变成鬼国的特色美食。

后来,随着罗氏鬼国与周边地区贸易往来日益密切,羊肉粉也逐渐向外传播。到了明清时期,遵义虾子一带盛产辣椒,辣椒的加入让羊肉粉的口感更加丰富,风味愈发浓厚。原本就以鲜、香、暖著称的羊肉粉,在辣椒的刺激下,层次更加分明,深受当地人喜爱,虾子也因此逐渐成为羊肉粉的重要传播地之一。

水城与金沙沙土都在当年罗氏鬼国境内,同样深受羊肉粉文化的影响。水城羊肉粉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浓郁的羊汤风味,在当地站稳脚跟;金沙羊肉粉则传承了吴景鸾留下的养生理念,注重食材的品质和调料的搭配。

北宋时期,彝族还建立了自杞国,其鼎盛时期,疆域北至曲靖,南达红河,西抵昆明,东到广西红水河。贵州兴义就在自杞国境内,随着人员往来,羊肉粉也传入此地。自杞国的人们对这道美食也十分喜爱,结合当地的饮食特色,形成了具有兴义风格的羊肉粉。

如今,贵州羊肉粉已发展出五大流派,即水城羊肉粉、金沙羊肉粉、虾子羊肉粉、兴义羊肉粉和毕节砂锅羊肉粉。每一种流派都承载着当地的历史文化,成为贵州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一切的起源,都要追溯到那位来自江西的奇人吴景鸾,他用智慧和爱心,创造了这道流传千年的美食传奇。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