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0日,2024年度山东省五大考古新发现名单公布。由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滕州市文创旅游产业促进中心发掘的滕州市母祖山采石场遗址重磅入选。作为山东地区首个发现且首次正式发掘的汉代专业采石遗存,同时也是全国目前发现的规模最大的为平民丧葬服务的汉代采石场,滕州市母祖山采石场遗址的考古发掘对于汉代采石手工业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新闻发布会现场,新黄河记者采访了滕州市母祖山采石场遗址考古项目负责人王龙。
山体整治发现石头上的錾刻痕迹
母祖山采石场遗址位于山东枣庄滕州市柴胡店镇老君院村西南母祖山西麓,西北距滕州市区约20公里。该区域位于泰沂山系余脉西南部,向西出山口即为广阔平原地带,其主体时代为汉代,总面积约65000平方米。
遗址俯瞰(西北-东南)
王龙介绍,近年来,因修路和山体整治等活动,母祖山西麓乱石堆积被去除,较多山体基岩和早期采石遗迹暴露,当地文物干部发现了石头上的錾刻痕迹,2020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滕州市文创旅游产业促进中心对疑似采石区表土进行试掘清理,发现较大面积的采石遗迹和开凿迹象,随之召开专家论证会,确认该处为一处重要的汉代采石场遗址,为山东省首次发现。
为进一步确认遗址范围和时代,并对汉代采石工艺及手工业产业链开展相关研究,2024年9-12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组织人员对其开展了主动性发掘,发掘面积400平方米。另对遗址本体及周边开展了大规模调查,取得了重要收获。
发现众多采石坑和采石工具
王龙表示,本次工作以考古调查和发掘相结合。调查工作主要针对遗址本体展开,并对遗址西及北侧约40万平方米范围内开展相关遗迹踏查,辅之以局部重点勘探。通过调查,进一步明确了遗址分布范围、面积及保存状况。原划定遗址分东、中、西三区,总面积近5万平方米。调查发现东区破坏较严重,仅存少量疑似早期采石迹象。中区和西区则当合并为同一区,面积近65000平方米,采石遗迹暴露较多且明显。
出土部分铁器
出土部分磨石
调查中采集各类标本130余件,以铁器为主,器形有錾、锤、镢、锸、斧等,多为采石工具。此外还有少量铜钱、磨石和陶片标本。时代均为汉代。
东发掘区航拍(上为东)
西发掘区航拍(上为北)
发掘区分东、西两部分,分别位于遗址中部及西南部。所见遗址内地层堆积多为碎石块,局部包含大型石块。出土部分汉代铁器,如斧、镢、锸、棘轮等。但根据成因和最晚包含物等判断地层均经晚期扰动。发现遗迹以采石坑为主,多呈长方形,少量方形,部分未开采完成。还见有少量柱坑,推测为起重设施所用。
对汉代采石手工业研究意义重大
王龙表示,母祖山采石场遗址是山东地区首个发现且首次正式发掘的汉代专业采石遗存,同时也是全国目前发现的规模最大的为平民丧葬服务的汉代采石场,此次发掘对于汉代采石手工业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采石坑(上为北)
通过本次调查和发掘工作,进一步厘清遗址范围和保存状况,确认遗址整体呈不规则长条形,南北长约600米、东西最宽处约250米,总面积近65000平方米。遗址范围的确定为后续保护、研究及开发利用工作提供参考。
调查和发掘共发现各类器物170余件,按材质可分铁、陶、铜器几大类,其中较多可明确为汉代遗物,为采石场时代断定提供可靠依据。发现器物以铁器为主,其中多与采石工艺相关,这些工具的发现为汉代手工业考古研究提供了新材料。
通过周边相关遗迹的调查,将为汉画像石产业链及社会经济等研究提供依据。
遗址的发掘为了解汉代采石类遗存的特征提供重要参考,也为这一时期同类遗存的发现与判断提供样板。
记者:钱欢青记者:石晓丹编辑:孙菲菲校对: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