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随着马库斯来到北京、上海等地的,是外祖父罗杰·皮埃尔·劳伦斯的箱子。装有622张泛黄老照片的皮箱,从法国巴黎辗转来到中国。法国小伙马库斯·德雷特斯和两位好友松松和士杰于2月18日晚抵达上海。马库斯表示,此次来到上海,他们将继续推动由其外祖父拍摄的、记录侵华日军暴行的622张照片的捐赠事宜,并寻访家族记忆,重走当年外祖父所拍摄过的地方。
来到中国开启“穿越之旅”,
外祖父说“中国是最好的朋友”
箱子里装着这位上世纪30年代在上海定居的法国人所拍摄的照片。本报此前报道过,马库斯的外公全名为罗杰·皮埃尔·劳伦斯,1914年3月9日生于法国图卢兹,曾在耶稣会寄宿学校学习,1930年代末,他前往越南,1935年秋天移居上海。劳伦斯在当时上海法租界工作,其职业可能是种植或相关行业的主管。1937年抗战爆发前,家庭生活较为优越。战后,劳伦斯辗转越南、澳大利亚、新喀里多尼亚,最终回到法国。1993年4月28日,劳伦斯去世,享年79岁。
劳伦斯家族在日本侵略者的暴行下失去了两名孩子,全家都因1930年代上海发生的惨剧而心灵受创、悲痛不已。劳伦斯共有六个孩子,其中包括弗朗索瓦和马库斯的母亲西尔维。对于另外四位子女的情况,也有相应的记录。马克1936年出生,1937年随母亲抵达上海,目前仍在法国生活。让-皮埃尔1940年9月17日生于越南,因日军入侵印度支那,1941年4月5日在顺化去世。弗朗索瓦1941年2月17日生于上海,1942年5月14日死于上海,死亡原因疑为饮用受污染的果汁(疑为日军所发放),但具体情况不明。让-皮埃尔1943年3月6日生于上海,后来移居法国,2006年3月25日去世。
早在2021年,马库斯收拾外祖父的车库时,发现了一本被保存在防水袋里的相册。相册记录了马库斯外祖父罗杰·皮埃尔·劳伦斯上世纪30年代在上海生活的场景。此外,还有许多照片记录了日本侵华战争时期触目惊心的暴行。马库斯首批发现了170张相关照片,在后续的整理中,又发现了共计622张相关的照片。
第一批曝光的170张照片展示了日军犯下的战争罪行。第二批452张照片主要记录了上海日军占领时期的情况,包括:外白渡桥、南京路、淮海路(霞飞路)、浙江实业银行仓库、徐家汇圣依纳爵主教座堂、外滩等。
采访中,马库斯说,对于外祖父来说,中国是他最好的朋友,照片里记录了非常好的回忆。一张外祖父和几位朋友的合影,是马库斯最喜欢的照片之一,“因为照片里有我的‘老公‘和朋友在一起”,采访中,身为英文老师,拥有中文四级水平的马库斯一不小心把“外公”说成了“老公”,他接着解嘲说,“至少说明我在学习中文”,他表示,外祖父在照片在背后文字中备注道“很好的团队”,他表示,外祖父过去常把照片通过信件寄到法国家里,文字中还描述了他当时的心情。
写下滚烫中文留言
“我们会告诉全世界,我们永远不会忘记”
2月19日开始的两天行程里,马库斯一行计划探访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南京路、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龙华寺、徐家汇圣依纳爵主教座堂等地。这次上海之行,他将外祖父留下的照片影像和今天的上海作对比,对此前来过的这座城市有了许多新感受。
位于光复路的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是上海重要的抗战纪念地,毗邻苏州河。四行仓库承载着上海悲壮的抗战记忆。1937年10月26日深夜至10月31日凌晨,中国军队第88师262旅524团第一营420余名官兵,在中校团副谢晋元的率领下,坚守上海四行仓库四天四夜,打退日军十余次疯狂进攻,毙伤敌200余人,这就是著名的“四行仓库保卫战”,其战斗事迹之英勇,爱国气节之豪壮,振奋国人,震惊世界。上海有晋元路和晋元中学,以纪念这位抗日英雄。
参观时,马库斯他对纪念馆展陈的物品和照片看得非常仔细。当看到多张日军轰炸闸北的老照片时,他向工作人员询问这照片的拍摄者是谁,并从箱子里找出一些老照片进行比对。马库斯不时拿出随身携带的箱子里外祖父拍摄的四行仓库、南京路照片进行对照,站在当年外祖父的拍摄地感慨万千,也进一步了解更多历史。参观结束时,马库斯与两位好友商量之后,用中文在留言本写下中文留言“我们会告诉全世界,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落款为三个人的中文名字。
离开纪念馆后,马库斯一行来到四行仓库西墙,并合影留念。整面西墙“修旧如旧”真实还原了1937年淞沪会战战斗场景。墙上的8个炮弹孔、420多个枪弹孔,全部按照原来面貌及实际位置还原。伫立墙下,当年的战火纷飞仿佛历历在目。
当天下午,马库斯与两位好友还去了南京路,去南京路是源于当年他外公在这条繁华商业街有过不少拍摄记录。“看,是这儿!”马库斯激动地指着外祖父拍的永安百货老照片,他在南京路找到了一处与老照片相似的建筑。“照片捐赠或者递交鉴定后,我们如能重新来这个地方,就一起再走一次这条路。”马库斯的好友松松说。马库斯的“穿越之旅”也引发众多群众围观,以至于一度不得不中断,在警察的护送下避免人群过于集中。
参观后的采访中,马库斯告诉记者,其中也有照片拍摄于南京。据悉,南京明孝陵翁仲路望柱之后为高达3.2米的年轻无须、年长有须“武将”各一对,马库斯带来的这张照片是外祖父所拍友人的照片,背后只注明了年份为1937年,但跟明孝陵神道上的石人相似度颇高,搜索抗战前的明孝陵老照片可见相似度更高。此外,还有一张照片背后说明中则直接写着南京。马库斯表示,下次想专门去南京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还要去淮安参观张纯如纪念馆。
缘分、报恩、责任!
移交照片他们用三个词表达感受
马库斯和小伙伴于2月20日把照片移交给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进行技术鉴定。19日夜晚采访时,他们分别用三个词形容此次中国行。马库斯用的是“缘分”,认为三个小伙伴一起做这件事情,重走外祖父劳伦斯之路,是一种命运,也是一种缘分。谈及七年间在中国读书并成长,士杰用的词是“报恩”,“我是报恩中国给我的机会,给我的生活,给我的幸福”。而作为一个中国人,帮助马库斯来华捐赠,松松认为驱使自己做这件事的动力是“责任”。
谈及照片移交之后的感受,马库斯说,“这些照片在中国,比在车库的旧手提箱里更好。这是事实,需要被世界上更多地方看到。”士杰表示,“我终于可以睡个好觉了,看了这些照片让我内心非常难受,几乎睡不好觉。”松松则表示,为捐赠照片的事情奔波以来,自己长了不少白头发。
马库斯说,把照片捐赠给中国,希望它们能成为重要的历史见证,永久留存于中国的集体记忆中。目前照片均已高清扫描,未来,他们也想借助AI技术更好地还原照片,让这些老照片更清晰。
好友松松表示,“我们不希望被塑造成英雄,真正值得铭记的是那些流血牺牲的先烈们。”这也是马库斯的想法,现在被更多人认识,马库斯自己并不想成为网红,也不适应被更多人认识的角色,马库斯说,“我们不是英雄,只是在讲述这段故事,我肩上有责任去向更多人讲述这段历史。”
“我们想去日本!”马库斯用日语对记者表示。“这些照片带给家人的感受很糟糕,但讲述这段历史,我想传达的是和平的讯息,而不是战争,这就是我们想去日本的原因。”马库斯也提及,“在欧洲寻找有相似经历的朋友,找到了和我们家有着相似的命运的家庭,但他们并不想谈论这些,人们从上海回来受到了创伤,因此很难去谈论它。但我们希望把劳伦斯的故事告诉更多年轻一代。”
士杰表示,“捐赠照片是我们任务最简单的事情,最复杂的就是告诉全世界。”接下来他们会为此做一系列工作。目前三位小伙伴针对西方人群在巴黎成立协会名为“中国的回声”,希望更多人加入其中。在协会的网站上,既把中国现在面貌展现给西方世界,也借助这个平台讲述并传播这段历史。士杰说,“希望其他国际友人可以利用我们的平台上传更多历史资料和证据,也有不少法国人支持我们做这个网站,赞扬我们很勇敢,这太棒了。”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张楠上海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