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黄河的波涛奔涌至齐鲁大地,一座城市的改革脉搏正与时代的浪潮同频共振。2024年,德州市GDP突破4000亿元大关,新增市场主体7.2万户——这份亮眼的“成绩单”背后,是德州以刀刃向内的改革勇气、以集成创新的服务思维,在优化营商环境战场上书写的一篇篇“硬核答卷”。从“跑断腿”到“一次办”,从“多头检查”到“无事不扰”,从“政策悬空”到“直达快享”,德州用行动证明:营商环境不仅是发展的“软实力”,更是驱动未来的“硬支撑”。
改革破局:以“一把手”项目撬动制度创新
改革,是德州优化营商环境的核心密码。近年来,德州率先探索“一把手”营商环境项目模式,将部门“一把手”推至改革一线,以责任倒逼创新。2025年,德州再推33个“一把手”项目,涵盖金融直达、用工保障、电商赋能等关键领域,既有“争先进”的突破性举措,也有“补短板”的精准施策。例如,市纪委监委“靶向纠治市场秩序问题”、市公安局“机动车注销一件事”改革、市司法局“规范涉企执法”等,均以问题为导向,直击企业痛点。这种“高位推动、清单管理”的模式,让改革从“纸面规划”转化为“地面实景”,形成了“部门领题、全市解题”的攻坚合力。
更值得称道的是,德州将数字化、平台化思维贯穿改革全程。通过“信用+承诺+容缺”三联动极简审批,3600余项事项实现“秒批秒办”;依托“德企行”平台,企业诉求2小时响应、1日答复,闭环解决率达100%。改革之刃,既砍掉了繁琐流程的“荆棘”,也开辟了服务效能的“通途”。
服务赋能:从“政府视角”到“用户思维”的蜕变
营商环境优化的本质,是政府角色的根本性转变。德州深谙此道,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牵引,推动政务服务从“能办”向“好办”跃升。一方面,迭代推出150余项“一件事”集成服务,覆盖企业开办、项目开工、民生服务等全场景,让“跑一次腿、办多件事”成为常态;另一方面,创新“首席政府服务官”(CGO)机制,选拔优秀干部化身企业“贴身管家”,累计解决诉求6700余件,真正实现了从“管理者”到“服务者”的蜕变。
这种“用户思维”更体现在细节处:陵城区经开区推出“企业服务卡”,持卡企业家可享“一站式”帮办、VIP通道服务;市税务局建立“税企纽带”,规范涉税中介监管,让税费服务释放乘数效应。这些“小切口”改革,看似细微,却如春风化雨,润泽万千市场主体。
法治护航:构建“无事不扰、有求必应”的监管生态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德州以“阳光执法”破题,出台《涉企行政检查管理办法》《企业分级分类监管办法》,明确“清单之外无检查”,将2778项涉企检查事项纳入规范管理,对高信用企业“无事不扰”,对低风险领域“非现场监管”,入企检查频次同比下降35%。同时,细化“首违不罚、轻微免罚”标准,推动执法既有“力度”更有“温度”。这种“宽进严管”的智慧,既为企业松绑减负,也为市场秩序筑牢防线。
尤为重要的是,德州将法治精神融入政策基因。通过动态调整权责清单、固化改革成果于立法,确保“放权不放任、改革不逾矩”。从“一业一证”到“证照分离”,从“多测合一”到“联合验收”,法治化的制度设计,让企业吃下“定心丸”,敢投、愿投、放心投。
生态聚变:以要素保障激活“发展动能”
营商环境优化,最终要转化为发展实效。德州以“全生命周期”理念护航企业成长:金融领域,创新“金服制度”解决融资需求超百亿元,盘活低效土地3801亩;人才领域,实施“三单服务”破解用工难题,为企业注入“人力活水”;要素领域,推行“水电气暖信一网联办”,年均为企业降本超2600万元。这些举措,不仅破解了“卡脖子”难题,更构建起“要素跟着项目走”的良性生态。
更令人振奋的是,德州将营商环境与重大战略深度融合。立足京津冀协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等国家战略,深化“一县一区、一部门一重点”机制,推动高端化工、食品加工两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崛起。营商环境的“梧桐树”,正吸引着“金凤凰”纷至沓来。
路虽弥,不行不至;事虽小,不做不成。从“在德州”到“办德好”,从“营商”到“赢商”,德州用改革破局的魄力、服务为民的温度、法治护航的智慧,诠释了一座城市的担当。今天的德州,正以营商环境之“优”,促经济大盘之“稳”,谋高质量发展之“进”。正如黄河奔流不息,改革的脚步永不停歇。在这片充满活力的热土上,一幅“近者悦、远者来”的壮丽画卷正徐徐展开——这里,是创业者的沃土,也是奋斗者的舞台,更是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生动注脚!(张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