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有位励志的视障老人,30多年“啃”下盲文书册数以千计

钱江晚报 2025-02-20 18:10:07

潮新闻客户端记者俞刘东

“ChatGPT横空出世,从那之后,只有一句话能够描述我内心的感受: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了……”

2月19日上午,在杭州萧山区城厢养老院二楼,76岁的汪立明面朝阳光,双手有如钢琴家一般在《读者》盲文版上跳动。

阅读是他最大的爱好。

30多年来,他“啃”下的盲文书册数以千计,仅去年就在浙江图书馆借阅图书及期刊187册次,稳居借阅榜首。

1949年出生的汪立明一出生就没有视力。

经过多方打听,家人了解到当时的杭州市儿童保育院开设有盲童学校。

10岁那年,汪立明入学。

据他回忆,当时6年的课程,只用4年就学成了,并以总成绩第四名的成绩毕业。

出色的学习能力让他很快获得了工作机会。他先后在竹木制品厂编箩筐、在车间生产螺丝、制作塑胶鞋,在工厂医务室做过推拿,最后于2020年6月从杭州福利工厂退休。

现在他每个月退休金有5000多元,完全可以覆盖在养老院的费用。

“我父亲在同龄人里也算得上顶呱呱,更何况他还是视障人士。”说起父亲,汪霞一脸佩服,从我出生到结婚生女,他一直坚持读书,哪怕是冻手的寒冬。“我们要是有他读书劲的,指不定考上重点大学了。”

汪霞介绍,以前身体好一些的时候,父亲都是自己跑到曙光路浙江图书馆借阅盲文书籍。后来图书馆推出免费寄送服务,或者就由自己代劳。“现在一年要帮爸爸借阅十几次,多的时候一次20多本。”

与汪立明交谈,大到国际局势、小到专门面向残疾人的招聘会,他都能说出所以然。

看得最多的还是医学相关的书籍。

“我最后到工厂的医务室干推拿,就是因为常年阅读积累了良好的医学常识。”

1996年以前,汪立明都是向北京的盲文图书馆借阅。“付200元押金,每个季度都会给我寄过来”。

之后,他将目标转向浙江图书馆。“我要给图书馆点个赞,从曙光路馆区到之江新馆,虽然对接人换了,但是书总是会按时寄过来。”

汪立明感叹,时代在发展,现在供给视障人士学习和娱乐产品也越来越丰富了,有专业的APP,也有专门的听书机。近年来浙江图书馆推出的“口述电影”服务也很贴心。

老人还有个心愿:去一趟北京,去当地的图书馆开通盲文书借阅卡。

0 阅读:3
钱江晚报

钱江晚报

钱江晚报官方账号

作者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