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晚报网2月20日讯(通讯员 周学佳 丁冬 记者 朱鼎兆) 2月14日下午,江苏省省长许昆林在宿迁主持召开“新农人”座谈会。全省13位“新农人”代表畅谈扎根农村的艰辛历程,分享建功立业的可喜成绩,直言未来发展的意见建议,来自周总理家乡的新农人陈杰也参加了这次座谈会。
创兴德(淮安)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杰是一名95后,作为淮安区人大代表和淮安芡实产业协会会长的他在座谈会上表示:“目前,淮安芡实种植占全国30%以上,车桥镇是全国最大芡实单体种植基地。他要带领他的90后团队继续推动‘农民职业化’,提高农民职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几年来,陈杰和他的团队不断攻克技术难题,实现芡实规模化发展。“在农业农村部门出谋划策下,公司携手科研院校,2020年攻克了去皮脱壳机械化技术,初加工效率大幅提升;2021年制定了芡实种植技术规程,引领了芡实标准化种植模式;2022年引进特殊低频极化电场保鲜和带状开沟移植技术;2023年引进了苏芡20号、苏芡21号2个高产芡实新品种,亩产达200斤/亩,亩净利2000元以上,提高了13%;2024年自主研发的鲜芡实超低温锁鲜速冻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建成国内首条鲜芡实超低温锁鲜速冻自动化生产线,年加工能力达200万斤。”
谈及下一个五年目标,陈杰说:“我们将解决现有的技术瓶颈,育苗和移栽机械化技术、高产新品种培育、芡实烘干技术、芡实无水去皮剥壳流水线加工技术等,为淮安芡实产业插上现代科技的翅膀。”
淮安芡实要想产得出、销得远、卖得高,还需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提升品牌形象,“车桥芡实”被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列入“苏韵乡情百优乡产”推介名单,“车桥芡实”商标已完成注册,“淮安芡实”地理标志商标已被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坚持绿色发展,淮安市在车桥镇建设万亩芡实种植生态循环农业试验单元,将去皮剥壳加工过程中产生皮壳制成有机肥和水稻育苗基质充分利用,把初加工尾水就近灌溉到稻田,发展“芡实+大米”产业。拓宽市场销路,联合江南大学等9所高校攻克芡实延时返生等技术难题,开发出芡实软糕、芡实酒等多种深加工产品。同时,与盒马鲜生、与辉同行等大型平台合作。在车桥镇政府的扶持下,创兴德将继续投入1.2亿元新建冷库、物流配送和芡实食品生产厂房,推动淮安芡实产业多元化发展。
作为一名党员,陈杰想带动更多年轻人投身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也希望更多父老乡亲能够享受到产业发展的红利。“我们公司探索建立了‘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模式,提供种、收、运、储、加工、冷藏、销售‘一条龙’服务。公司现有自有芡实基地2870亩,加工厂房4800㎡,生产线2条,年销售7000万元,目前,已带动周边2600户农民投入到芡实产业中,增加务工收入5000万元以上,户均增收1.8万元/年。
在座谈会上,他提出建议,“希望完善职业农民人才认定政策,促进社会认可。优化新型职业农民的评估标准,构建完善的农业职业认定体系,让我们不仅仅是新农人,更多能与农业扶持政策挂钩,特别是在土地流转、设施建设、融资保险等关键领域加大扶持力度。”
校对盛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