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谋划“十五五”发展之年。作为粤东中心城市和广东省域副中心城市,汕头经济特区如何部署新一年的工作,备受关注。
在2025年汕头市两会闭幕之际,超1.8万字的政府工作报告勾勒出这座城市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清晰路径,也透露出了汕头“求新”“求变”“迎头赶上”的迫切。
受制于工业基础薄弱、产业质量不高等历史原因,正在承受转型升级重压的汕头,2024年部分经济数据指标着实有些黯淡。因此,“坚定不移稳经济促发展,奋力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被多次强调,并且被放在了此次政府工作报告中实现2025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的八大工作之首位。
发展始终是汕头的第一要务,汕头明确提出2025年的地区生产总值(GDP)预期目标为增长5%。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四大着力点则在于:全力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大力提振消费,支持企业做优做强,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
自2021年提出“工业立市、产业强市”发展思路,构建“三新两特一大”产业格局以来,汕头一直致力于调整产业格局、发力新质生产力,并以投资驱动产业升级。事实上,当地的经济增速放缓背后,也藏着产业结构优化、发展潜力得到培育的另一面——
2024年汕头“三新两特一大”产业投资增长24.2%,推动520个省、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超900亿元;工业投资、制造业投资均连续18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工业投资增长19.0%,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19.6%。伴随着不断增加的工业投资,相关产业园区、科学城正在拔地而起,上下游企业陆续入驻,推动当地主导产业进一步聚集,并通过产业集群发展孕育竞争优势。
在此基础上,202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对标“两重”“两新”等重大战略,谋划推动更多大项目好项目纳入国家、省规划布局,用好国家进一步扩大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规模、省专项债券项目“自审自发”试点等政策利好,积极争取超长期特别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加快重点项目建设进度,争取全年完成重点项目投资超1000亿元。
与大抓工业产业相呼应的是,在“工商并举”“以贸促工、以工兴贸”的发展路径中,汕头的文旅产业也在近年来不断勃发出新气象、新活力——据官方数据,2025年春节假期,汕头市共接待游客632.8万人次,同比增长24.77%,旅游收入62.65亿元,同比增长43.47%。
红火的第三产业能有效刺激产业升级,产生新的投资需求,而有效投资则将进一步引领和创造新的消费需求。可以说,“投资力+消费力”能产生更大的乘数效应和时间效应。深谙这一发展逻辑的汕头,在此次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力落实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推动汽车、家电、家装、电动自行车等消费品以旧换新扩量提质增效;弘扬英歌舞、大锣鼓、潮剧潮乐等传统文化,挖掘特色美食资源,举办特色文旅活动;引进大型演唱会、文体赛事活动,努力实现“每月一场演唱会”“每月一场体育赛事”;加快规划建设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大型主题公园,高品质打造小公园“番客街”,推进顺昌街区开发利用,打造“初见倾心、再见倾情”的“最美打卡地”;深化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推动粤东城际铁路“轨道站点+商住综合体”TOD开发,高标准建设“长平路—时代广场核心商圈”,大力引进首品、首店,争取建设市内免税店,落地知名商超,发展假日经济、夜间经济、周末经济、银发经济,提升旅游服务水平的多项“实招”“硬招”,努力让“网红”汕头实现“长红”发展,焕发海纳百川、近悦远来的独特魅力。
扩投资、提消费是汕头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两大法宝”,而企业则是实施这“两大法宝”的重要主体、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为此,“支持企业做优做强”“优化营商环境”也是此次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强调的重要内容。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出台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常态化落实“政企直通车”、市领导挂钩联系工作机制,用好各项惠企政策,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发展氛围;推广“链式改造”,力争超百亿元企业、超千亿元产业实现“破零倍增”;用好“粤信融”“汕金惠企通”等融资服务形式;加大减费让利力度,力争融资成本降低至全省平均水平。
越是复杂多变的局面,越是需要信心与担当。汕头,这座曾以“百载商埠”闻名的城市,能否在新的一年中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这既需要政策设计的智慧,更考验实施执行的定力。当汕汕高铁呼啸着穿过汕头这片热土,人们期待看到的不止是一个人山人海的“网红城市”,而是一个在高质量发展赛道上更加全面发展、跑出“加速度”的省域副中心城市。
文|记者赵映光
图|方淦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