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记者包勇通讯员吴天培
“我这一生,从战火中走来,得到过许多人的帮助。现在,我希望能为医学事业发展贡献最后一份力量。”近日,在湖州市长兴县红十字会,95岁的吴山与89岁老伴鲁宗玉一起,郑重签署了遗体捐献志愿书。
夫妻同行成遗体捐献志愿者
“年轻的时候,对遗体捐献这件事关注的并不多,但随着年纪增长,就会想‘我还能为社会做点什么’。”吴山说,有时问问老伴,有时问问自己的内心。
或许,历经战火洗礼,对生命的意义,吴山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一次,在报纸上看到有人捐献遗体,便希望以这样的方式为医学事业发展贡献力量,完成人生谢幕。
老伴鲁宗玉知道了吴山的想法,不仅支持,还一块签下了遗体捐献志愿书。望着一同签下名字的老伴,吴山的思绪仿佛一下子回到年轻时。
“那时候在四川工作,单位就在老伴家隔壁,几乎每天都能见面,慢慢就认识了。”吴山笑得像个孩子说,“近水楼台先得月。”
吴山非常感谢老伴能陪自己回到故乡,就连从小吃麻辣烫的饮食习惯都为自己而改变了。吴山的一番话,也勾起了老伴鲁宗玉的回忆,她说:“愿与老伴携手同行,用行动传递生命的温暖与希望。”
五年十万字让历史重现
其实,吴山一直在思考“我还能为社会做点什么”这个问题。
出生于1930年的吴山,19岁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军事政治大学,结业后随刘邓大军解放大西南。四川解放后,为当地的革命与建设事业奉献了近40年青春。
“我的父亲吴有秋是李家巷镇最早组织抗日义勇队的成员之一。”正是因为对家乡的抗战历史满怀热忱,吴山在2012年离休后,与老伴鲁宗玉落叶归根,回到长兴居住。
回到老家,吴山没有闲着,而是踏访档案馆、寻访亲历者,查阅大量资料,耗时5年,整理出10万字材料,厘清了李家巷镇的四次抗战历史,并出版《浙北重镇李家巷军民抗日战争纪略》一书。
“我不会用电脑打字,只能用手写,每天写几百字或者上千字,又笨又慢。”吴山说,这本书就是希望大家能铭记历史,落后就要挨打,希望年轻一代能好好学习,报效祖国。
2024年,吴山再度执笔撰写《李家巷民众自发抗战简史》。目前,吴山正对这本书做最后的校对工作,计划二季度出版。
相伴70年道歉是秘诀
虽然每天忙于为出书做准备,但有一件事,吴山却一直牢牢记在心里:2025年是他与老伴的白金婚——结婚70周年。
能够相互陪伴70年的秘诀是什么?“婚姻中哪有什么对错,老婆生气,我道歉;我生气,老婆道歉。”吴山有些淘气地说,“老伴太‘抠’了,因为我在纸上写作,写错了就会把纸丢掉,她就会说,背面不能写吗?她一生气,我就立马道歉。”
但其实,老伴鲁宗玉并不抠,抠下来的钱,都被老两口给捐出去了。“捐了有20多万元,如果她不同意,我能捐得出去吗?”吴山“哈哈”一笑说道。
2016年,县“五水共治”捐款2000元。2019年,修建“抗日爱国亭”捐款2.2万元,另捐3800元用于后续维护。2022年捐款5万元,退役军人子女求学之用。2024年,捐款10万元用于修建“抗倭纪念亭”……
“钱财是身外物,还是得多想想能为这个社会做什么,更有人生意义。”吴山说,“现在每天晚饭后,只要不下雨,我搀着老伴,老伴扶着轮椅,在护城河边散散步,看看风景,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