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姜慧梓)记者2月20日从北京市财政局获悉,近年来,北京不断深化科研经费改革,科研经费“包干制”已在自然科学领域全面铺开,目前覆盖3400余项科研项目、累计覆盖近1.6万名科研人员,有效激发科技创新动力活力。
从2021年起,考虑基础科学研究项目的特殊性,北京市财政局将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专项、科技新星计划专项、独立法人研发机构科技专项三类定额补助项目纳入“包干制”试点,打造以信任为基础的经费管理体系,实行“负面清单”管理,经费调整更灵活,最大程度服务科研需要,最大限度赋予科研人员和机构自主权,有效激发科技创新动力活力。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卢剑就是“包干制”的首批受益者,在“全链条式放权”的支持下,卢剑团队的科研进度不断提速,构建起多中心、大样本的国人前列腺癌多组学数据库,在前列腺癌影像检测新理论和人工智能辅助诊疗新技术方面取得了较好成果。
截至目前,科研经费“包干制”已在自然科学领域全面铺开,覆盖3400余项科研项目、累计覆盖近1.6万名科研人员。同时,北京市财政局会同市社科联、社哲规划办,总结前期有益经验,修订印发《首都高端智库试点单位建设经费管理办法》,在社会科学领域启动“包干制”改革,支持社会科学领域科研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