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庆一位家长在社交平台发布视频称,其孩子的小天才电话手表(型号ZZ8少年版)被陌生号码申请为监护人,并在家长拒绝绑定后仍成功关联。经警方核实,该号码确系“二次放号”引发的问题。尽管如此,这一事件仍暴露了小天才手表在用户信息管理和解绑流程上的潜在漏洞。
2月17日,小天才官方回应称,经排查“不存在未经审核即可绑定的情况”,并强调若用户及时解绑旧号,他人无法通过拒绝操作强行关联。
争议事件:
家长忘记解绑旧号孩子手表被陌生人绑定发语音
近日,重庆一位家长称,其孩子的小天才电话手表被陌生号码申请为监护人,并在家长拒绝绑定后仍成功关联。该陌生人不仅可查看孩子实时定位,还能发送语音信息,引发公众对这类儿童智能设备安全性的强烈关注。
据该家长回忆称,尽管她在后台拒绝了绑定申请,但系统仍显示绑定成功。家长质疑称,手表从未丢失,绑定码也未泄露,且最高权限仅自己拥有,因此对绑定机制的安全性提出疑问。小天才客服最初回应,可能是对方通过绑定码完成操作,但未解释具体漏洞。
2月16日,该家长在社交平台进一步更新了事件后续,称“自己本身出了一个纰漏”,回忆曾将孩子手表绑定至一个不常用的手机号,后因忘记解绑,该号码被运营商回收并流入市场。新号主(一名女子)恰好为小天才用户,误将其丈夫添加为监护人,导致其丈夫向上述家长的孩子发送语音。经警方核实,该号码确系“二次放号”引发的问题。尽管如此,这一事件仍暴露了小天才手表在用户信息管理和解绑流程上的潜在漏洞。
隐私安全:
近年因“二次放号”隐私泄露事件频发
此次事件暴露了手机号回收机制的普遍风险。
近年来,因“二次放号”导致的隐私泄露事件频发。例如,2025年2月,有用户在黑猫平台投诉新办理的联通号码因前号主未解绑微信而被冻结;2024年安徽省铜陵市普法民警亦曾发布科普视频警示民众,称未解绑的号码可能被新号主用于登录原用户账户,威胁财产安全。
2月17日,针对该家长更新的进展,小天才官方再度回应称,经排查“不存在未经审核即可绑定的情况”,并强调若用户及时解绑旧号,他人无法通过拒绝操作强行关联。客服提醒用户更换号码后需立即解绑设备,避免安全隐患。
一位从事儿童智能穿戴产品研发的技术人士对此向记者谈道,以小天才为代表的不少儿童手表安全架构仍更多停留在“功能优先”阶段,迭代更多集中于社交娱乐,这也是智能设备行业“重体验、轻安全”沉疴模式的缩影。
二次放号:
仅通过绑定码和手机号关联监护人
多数智能设备厂商缺多重安全措施
南都记者注意到,尽管“二次放号”曾被运营商声明是出于号码资源紧张的无奈之举,但消费者普遍质疑其风险提示不足。目前几大运营商都未公开二次放号的具体比例。据一位不具名的通信行业专家向南都记者分析,每年至少有数千万号码被重新投放市场,号码资源紧张导致回收周期缩短。
根据现行电信管理相关规定,注销手机号码重新启用的最短冻结期为90日。但若原机主不主动及时处理号码信息及解绑应用,该期限并不足以使其他主体知晓号码易主。而通信运营商受法律规定和技术手段限制,对回收手机号码所绑定的第三方应用,处于“无法涉足、无法管理、程序繁琐、久拖不决”的尴尬处境,既无法获知相关注册绑定情况,更无法主动作为处置消除。
与此同时,当前多数智能设备厂商仅依赖手机号作为账户验证的核心手段,缺乏动态验证码外的多重安全措施。如此次事件中,小天才手表就可仅通过绑定码和手机号完成监护人关联,未引入人脸识别或设备历史记录验证。而针对“二次放号”中涉及的隐私保护等法律问题,目前仅靠《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原则性条款亦难以完全覆盖具体场景。
“许多用户认为注销号码即切断所有关联,但实际解绑流程需要用户主动操作,运营商缺乏强制解绑机制。”该分析人士表示,用户若未主动解绑,风险将进一步放大。他呼吁厂商应多从技术端构建源头防错机制,监管部门更应协同发力,推动运营商建立号码解绑“缓冲期”,避免风险转嫁给消费者。只有当产业链的每个环节都意识到“安全即底线”,儿童智能设备才能真正成为守护成长的“电子护甲”。
采写:南都记者吕虹发自北京
制图:李芷琪(即梦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