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发电,上网电价
政策背景:2025年2月9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正式公布《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上网电价新政”),标志着光伏发电在2021年从“补贴时代”进入“平价时代”后,即将在2025年步入“市场化时代”。
上网电价新政设立保障机制,帮助市场渡过阵痛期。上网电价新政在推动新能源发电入市的同时,提出“价格结算机制”以保障新能源发电的收益。具体而言,2025年6月1日前并网的存量项目在现行保障政策下自主确定执行机制的电量比例,而往后新增项目需要通过竞价来确定“机制电量”和“机制电价”,一旦纳入机制电量,在执行期限内可获得稳定的收益。目前执行期限未明确,若以项目的回本周期测算,预计为8-12年。随着项目成本走低,每年形成的机制电价会逐渐下滑。
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助力实现“双碳”目标,2030年前年均装机预计为207-267GW。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通过明确的责任分配机制,以逐年上调的方式,促进各地区积极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若能维持此前的上调速度,全国有望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目标。以非水可再生能源的用电量推算,2030年前光伏年均新增装机可维持在187GW以上,若有10%-30%的电量参与市场竞争,即不纳入机制,年均装机数值将进一步提升至207GW-267GW,但相比2024年的装机量仍有下滑风险。改革的目标正是从追求“量”转变为追求“质”。
全额上网项目收益稳定性增加,自发自用项目需关注自用电稳定性与项目区域。在上网电价新政推出前,市场普遍认为全额上网项目受电力市场波动的影响更大。在新政机制下,全额上网项目能提前锁定一部分机制电量和机制电价,在执行期内保证相对稳定的收益。自发自用项目的理论收益率更高,但如果自用比例下滑会导致多余电量以现货电价或中长期电价结算,收益不确定性增加,需要寻找用电负荷大或用电量稳定的主体。此外,若项目所在区域的电力供需结构较好,其收益下降的风险也相对较小。我们将在另一篇报告中分析区域情况。
业务策略
从项目并网时间看:(1)2025年6月1日前并网的项目执行原政策,电价保障性较强,建议开展新项目贷款与存量贷款替换。项目若有较高的电量比例纳入机制,收益的保障性更高,建议以执行期限匹配贷款周期。(2)2025年6月1日后并网的项目需要竞价,建议以竞价结果开展贷款业务。未开工但计划在未来12个月内投产的项目可提前参与竞价,因此未开工项目也可根据竞价结果测算项目收益率并开展业务。同时,可依据业主资质适度参与建设期贷款。未来财务投资者的投资占比会减少,央国企的占比会进一步升高。
从项目类型看:(1)建议优先考虑纳入机制的全额上网项目。可通过全额上网项目确定的机制电量和机制电价测算执行期限内的项目收益率,基于测算结果评估贷款额度和周期。(2)对于自发自用的分布式项目,需重点关注用电主体用电需求的稳定性。优先考虑用电量大(用电量远大于发电量)或用电稳定(例如公用事业)的项目,此外,尽量选择电力供需结构较好的地区,即使多余以现货电价结算,收益亦更有保障。
请登录兴业研究APP查看完整研报
获取更多权限,联系文末销售人员。
★
★
转载声明
对集团外客户
李璐琳
对集团内用户
汤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