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9日,贵阳市南明区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开幕。南明区2024年发展“成绩单”以及2025年“施工图”也揭开面纱。
从数据上看,2024年南明发展成就令人瞩目。GDP继续稳居全省第二、全市第一,对全市GDP增长的贡献率达19.0%、位列榜首,实现全市GDP“六连冠”。
这一年,南明区A级物流企业达24家,总量居全市第一;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34亿元、同比增长7.3%,完成建安投资157亿元、同比增长9.8%,总量均居全市第一;全年净增市场主体1.5万户,总量达19.9万户、居全省第一;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84.25亿元、同比增长4.9%,总量居全省第一……
多项发展成绩在省、市处于领先地位,表明南明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多点开花的向好态势。窥斑见豹,解析南明这个经济发展“模范生”,也就能读懂新时代省会贵阳高质量发展的优势和未来。
作为省会城市的核心区,也许有人会说,南明区区位优势明显,发展速度走在前列理所当然,实则不然。所谓“高处不胜寒”,处在金字塔顶端,每上一步都举步维艰,何况南明还面临老城区土地成本高、发展空间有限等诸多难题。
在新出炉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我们看到南明攻坚克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制胜法宝”,就是找准培育新质生产力这个重要着力点,力求在有限的空间中探索无限可能。
过去一年,南明大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新产业已成气候。形成“一核两翼”,即以南明智能制造产业园为核心,二戈寨片区为南翼,红岩片区为北翼的发展布局。“一主一特”产业,即电子信息制造和生物科技(食药同源)产业逐步聚链成群。新引进的19个项目中,不乏煜晖电子、沃顿电气、泰新半导体等高科技企业。
擦亮“大数据”名片,南明引进南网数字、浪潮黔慧、小拉科技、引擎科技等智算企业23家,新增规模以上大数据企业9家。其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水平达64.72、居全省第二。软件和信息技术业务收入规模达52.6亿元、同比增长10.7%,总量居全市第二。
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迅速,南明形成集仓储配送、批发采购、物流信息于一体的二戈寨物流产业集聚区。实现金融业增加值102.19亿元,占GDP的比重达9%。规模以上服务业八大行业营业收入达178.90亿元、同比增长14.7%。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业、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增势迅猛,分别同比增长31.9%、23.0%。新增总部企业3家、全区总部企业达10家,新增亿元楼宇2栋、全区亿元楼宇达8栋。
新产业一路高歌猛进,离不开科创实力的有力支撑。
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南明重点围绕“一主一特”产业,新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平台,聚焦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制造等领域,强化产业技术攻关,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2024年,南明成功申报贵州省首个气象领域“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工作站”等3个省级创新平台,推动省科技支撑项目立项17个,新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团队3支,入选贵州省第八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24人,技术合同输出额达34.01亿元、创历史新高。
2月5日,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推进会。会议强调,要抓好已有产业焕新,推进未来产业启动,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加快构建富有贵州特色、在国家产业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立足自身,2025年,南明将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在持续发展新产业的同时,还将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改造升级,推动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力争新增企业技术中心2家、专精特新企业10家,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达37%以上,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
“逐梦之路,从非坦途;何以争先,唯有实干!”站在新的起点上,南明区干部群众干字当头,破浪前行。或许,“忠诚实干、团结担当、奋勇争先、敢于胜利”的南明精神,也是激励南明人一往无前的强大力量。
一审:陈晔
二审:李易淋
三审:王滢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