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智慧+常州制造、上海资本+常州活力、上海英才+常州舞台……2月20日,2025常州—上海经贸交流和创新合作活动周新春交流会举办。常州市“新质生产力”细分赛道投资机遇同步发布,涵盖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固态电池、氢能、第三代半导体、合成生物、机器人、人工智能、工业母机、低空经济9个领域。
超90%新能源进出口通过上海
2024年,常州地区生产总值达10813.6亿元、增长6.1%,增速列苏南第1、全国万亿城市第3。
作为长三角城市群的重要成员,常州全方位融入上海大都市圈。105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常投资205个项目,国际合作园区数量江苏第一。大批来自上海的技术成果在常孵化量产、落地生根,璞泰来等企业成为常州新能源产业链的重要一环;大批常州产品配套上海、走向世界,常州超过90%的新能源进出口贸易通过上海往来。
从链群生态看,中国新能源之都常州构建“发储送用网”产业闭环,形成首屈一指的垂直整合能力,产业集聚度全国第3、投资热度连续三年全国第1,新能源产业规模超8500亿元、整车年产近80万辆,正向万亿级产业集群目标迈进。
巴斯夫携手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在溧阳市联合成立“巴斯夫–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新能源汽车及储能联合研究中心”,目前在锂电池、钠电池、固态电池等前沿领域取得积极成果。巴斯夫(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上海创新园负责人韩玮表示,将进一步深化与常州及相关企业的合作,加速新能源汽车及储能领域的技术突破。
据介绍,常州至上海芦潮港的海铁联运集装箱发送量达3.7万标箱,增长19.7%,常州至上海芦潮港海铁联运发运量连续三年位列江苏第一。近日,常州成功入选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名单。今年,常泰长江大桥将建成。
常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周伟致辞表示:“热忱欢迎大家常来常州、乐享常州、投资常州,共同书写‘创新之火’点亮‘实业之光’的时代篇章!”
常州“智造”人形、教育、医疗机器人
国内每四台工业机器人中,就有一台出自常州。常州制造业体系完备、门类齐全、配套能力强,国家工业41个大类中常州有37个,207个中类有191个,666个小类有606个,中国工业大奖、制造业单项冠军数量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工业规模超2.2万亿元。
会上,常州市商务局党组书记、局长韩雪琴解析常州市“新质生产力”细分赛道投资机遇。常州拥有机器人产业链企业近150家,其中,人性机器人灵巧手、线性执行器、力传感器、轮式行走机器人、具身智能等相关企业近20家。下一步,将加快推动人形机器人、教育机器人、医疗机器人、无人船等新兴领域发展。
2024年,常州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破100亿元,已培育微亿智造、征图新视、博睿康、中科领目等相关企业近百家,形成了以脑机接口、工业机器人、机器视觉、生物计算和大模型等领域为主导的产业集群。下一步,将抢抓由deepseek开源模型带来的行业风口,重点招引人工智能芯片、智能传感器、机器学习、智能语音等项目,探索招引行业大模型、具身大模型、算法框架等领域优质项目,拓展人工智能应用场景。
“我们不是制造失业,而是替换产业、提供工具、创造价值。”上海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常务副所长袁建军说,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的加速应用,能够助力传统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为“常州智造”注入强劲动力。发展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有利于吸引和集聚高端人才、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提升常州的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
眼下,常州正积极对接上海科创,加快打造长三角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依托“一核一园两室三中心”等创新平台赋能产业。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常州与30余家知名机构共建“1+3+X”政府基金矩阵,总规模超500亿元。迄今,全市上市企业数量突破100家。
现场,30个重大项目签约,总投资折合人民币达308.1亿元,涉及新型电力装备、新能源、新材料、机器人等领域。今年一季度,全市预计开工项目265个,总投资额约882.8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