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零售业的破局路径

新浪财经 2025-02-21 13:37:49

近年来,受线上电商平台日益完善及整体经济增长放缓的影响,不少大型线下零售商场面临着营业额下降甚至闭店的挑战,尽管如此,国外一家大型零售超市发展态势依然向好,近期又有消息称其要走出上海,向苏州、无锡拓展。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我国零售市场还一定创新空间,而且随着2024年被定为“消费促进年”,发展机遇也不容被忽视。

只不过当下消费市场更加理性、需求更加多元,零售商必须要调整策略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在产品类别上可以着重布局即食和生鲜等线上很难经营的品类,在价格上需要加强性价比优势,在经营上可以打造场景,提升购物体验,也可以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提高运营效率。从一些发展较好的零售品牌看,线上线下融合或许也是个不错的方法。

走出上海,奥乐齐进军苏州、无锡

近期奥乐齐官方招聘公众号发布招聘通知,宣布该连锁超市将在苏州、无锡开设门店,标志着其首次进军上海以外的中国市场,也是其深耕国内市场、进一步推进长三角地区业务布局的一环。据了解,这一零售品牌在德国已有几十年发展历史,直至2017年踏入中国市场且迅速在上海生根发芽,截至目前在我国已有62家门店,只不过都在上海,因此其将要出沪的消息已经发布便引发行业热议。

从其布局策略分析,此前品牌在刚进入我国市场时并没有延续其在国外的硬折扣模式,而是将目光瞄准中产,属于颇具软折扣风格的进口社区精品超市,但受疫情等多种因素影响消费降级趋势明显,加上盒马、叮咚等本土化品牌纷纷进行折扣化改革,这种策略显然不再适用,基于市场大环境的变化及品牌供应链的打造,随后便将定位改为平价社区超市,延续其硬折扣模式并在上海发展的如鱼得水。

但这几年关于其只在上海拓展的策略也有不少争议,如今看来或许都是为其出沪做准备,其先在一个区域市场打透和覆盖,以足够的耐心和时间夯实本地商品供应链,目前品牌在供应链体系以及品牌知名度上都已具备一定基础,这就为品牌在其它区域继续实施硬折扣提供了便利。选择苏州、无锡两地部分原因也是由于其原有供应链能够覆盖且消费习惯差异不大,扩张难度较小,但其发展远不止于此。

但其想要在江浙沪之外扩张仍面临诸多挑战,其中,物流运输是较为关键的一环,因为其供应商主要分布在华东地区,若要在其他地区开店将面临较大的冷链及物流成本,相比国内一些品牌已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较为成熟的冷链物流体系,在价格上可能优势不再。此外随着竞争对手的快速扩张品牌面临的竞争环境也日益激烈,高鑫零售等具有较强品牌实力的玩家也在其中。

硬折扣下的性价比优势

目前我国传统商超关店潮愈发明显,家乐福目前只剩40家左右;2023年末永辉有超过1000家门店,现在为800家左右;步步高高峰期有300多家门店,现在退回湖南还剩27家。但新零售则显现出另一番景象,2024年山姆销售额已经突破千亿;胖东来2024年销售额近160亿、利润超过8亿;上述提到的品牌也表示将在25年进入更多城市,也侧面反映了我国零售市场还有一定创新空间。

从新零售品牌来看,高性价比的产品是其主要竞争力,且受市场大环境影响,这些品牌依旧在打造性价比优势上继续深耕,成为抢占更多市场份额的重要手段。某品牌在折扣化趋势下推出通过自有品牌提供较高性价比商品的门店类型;某品牌去年推出了“总有新低价”活动,其自有品牌超值系列中多款产品价格在10元以下,包括9.9元的白酒、洁面乳、冻柠茶,3.9元的卫生巾等产品,接下来入局者还需继续深耕供应链打造价格优势。

但对于品牌而言,提高性价比的方式不只有降低价格一种,整体来看,我国零售品牌旗下产品价格都并不算高,但仍有个别品牌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相比于一些零售品牌需要会员门槛,不需要会员限制的品牌显然更容易吸引消费者,而且一些品牌虽然价格便宜但份量大,并不适合小家庭的用量,对此还需要品牌做出改变。

对于入局者而言,回归商品和服务的本质或许更利于未来发展,比如某品牌的烘焙、熟食、茶叶等自有品牌商品备受追捧,让商品力成为众多品牌正向学习的优势,很早之前还提出不满意就退货的服务理念,此外,货架上配有供老年人使用的放大镜,牺牲商位来做消费者休息处等细节服务也备受好评。入局者想要在市场中提高竞争力,本质还是更好的产品供给和更好的服务。

即食和生鲜

去年传统商超行业的主线便是“调改”,永辉超市目前已经完成了36家门店的调改,预计到春节前全国调改门店数量达到40-50家,2025年调改门店数量超过100家;步步高已有14家调改门店,春节前预计完成16家,预计25年8月前所有门店调改完成;还有一些区域龙头也纷纷开启调改模式,从其策略来看,除了企业文化、管理方式、卖场陈列等外,主要的还是商品结构的改变。

不仅下架了很多不动销的商品还增加了不少生鲜和生鲜加工品类,比如永辉调改店大部分把生鲜及加工品类占比从5%提升到了20%,目前在国内发展不错的零售企业也都是在生鲜及加工品类优势较强。此外就是在即食热餐供应上的改变,某品牌在食品供应上除了常规产品外还增加了具备地域特色风味的美食,目前其即食热餐食品品项能达到60-70个左右SKU。

之所以要注重即食和生鲜,是因为线上电商平台发展迅速,其它品类在线上性价比可能更高,加上其对时效性没有过高要求,大部分消费者还是青睐线上购买,即食和生鲜类则更依赖线下。即食类大部分属于主食,而主食优势刚需,这便为消费者提供了进店消费的理由,生鲜类由于更注重新鲜和时效性,线下购买更能确保食材新鲜度,同时还可以通过提供现场加工、试吃体验等服务,进一步增强信任度。

但对零售超市而言生鲜标准化运营并不容易,因为其不仅对时效性有要求,涉及环节还较多,从采购、储存到保鲜、陈列,每一步都需要精细化管理,在时间管理上各个流程控制也得按分钟计算,确保产品在保障品质的同时兼顾效率。但生鲜标准化程度决定了生鲜运营标准和供应链效率,制定品牌自有的生鲜标准化,不但有利于打造竞争壁垒,还能跟上市场变化的节奏,从而提高竞争力。

社区小业态的机遇

对于零售业而言,优质的店铺位置是成功的金钥匙之一,直接关乎客流量、品牌曝光及销售额。此前位于繁华商圈或社区核心地带的门店凭借高流量和交通优势往往能吸引更多消费者驻足,从而提高销售转化率。但随着竞争越来越激烈,原来的布局模式已经无法创造更高价值,社区小业态便为零售品牌拓展带来新机会。

从布局成本来看,相比于动辄几百平的商场门店,社区小业态门店租金较低、运营成本也更可控。从消费市场分析,城镇率提升后高密度住宅区为社区消费注入动力,加上人口结构的变化也促进了小业态的流行,有购物者趋势调研表明,50-59岁生鲜购物者在小超市和生活超市渗透率超过其他年龄组,在一、二线城市中由于生活节奏加快,消费者也愿意去便捷、省时的购物渠道,加上家庭规模缩小,社区业态足以满足日常需求。

而且社区小业态填补了消费的“最后一公里”客群,这也就使其具备灵活多变的特点,品牌可根据社区特点调整商品结构,提供个性化服务,精准满足周边居民高频次、即时性的消费需求,从而增强消费者体验,因此不少零售商等都在积极地布局并将其作为未来的主要方向。前些天沃尔玛全国首家小业态店-深圳龙华壹成中心店开业;浙江联华华商2024年打造的一个新的小业态门店在杭州临平区塘栖镇开出,并有相关报道表示小业态创新是其未来聚焦的重要方向。

这种社区小业态并非简单的“缩小版”,在供应链、运营模式和商品上都有较大差异,据了解,在区域市场开小业态超市的负责人表示,新的小业态不同在于“把原有衣食住行的事情重新做一遍,更关注商品品质和价格,但成本会减半”,提供更低价格商品,但不追求低价,更希望“通过新配方,新的盈利方式为消费者提供更低的价格”。开发差异化商品、做自有品牌商品和提高运营效率,是小业态亟需解决的问题。

场景化零售

在当前快节奏的生活中,消费者对于购物的需求不再仅仅局限于简单地购买商品,更渴望能够在购物过程中获得一种独特、愉悦且富有意义的体验,所以场景化的打造成为关键点。而且前段时间商务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零售业创新提升工程实施方案》指出,按照“全面部署、试点探索”思路,聚焦零售商业设施改造提升,场景化改造是此次零售业创新提升工程的重要内容。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及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下,场景化零售或将快速崛起。

目前市场中已经有不少品牌开始呈现出场景化特色,比如某零售品牌做了早餐、火锅烧烤、户外、宠物、全球购等16个细分场景,想要营造更多元化的购物氛围。还有一些品牌通过打造场景来提高购物体验,比如郑州的鲜风生活构筑了有烟火气的卖场氛围,有时候有种逛集市的感觉,既符合年轻人的消费习惯,对家庭或者中老年消费群体也很友好,曾取得过单店日销售200万的业绩。

通过营造出具有故事性、互动性的空间,使消费者在购物过程中仿佛置身于一个真实的场景中,而非仅仅是在一个传统的商业空间里挑选商品,更能够满足情绪价值,而情绪价值是提高购买意愿的重要驱动力。但这种方式不仅仅是对空间内商品的陈列和展示进行创新,更需要从消费者的心理和情感需求出发,来获取大部分人的情感共鸣,比如在圣诞节期间通过圣诞树等具备场景特点的元素打造出氛围,将巧克力、糖果等商品点缀其中。

此外,在场景化打造中除了节日氛围外,季节主题也可以作为创新方向,比如夏天可以打造清凉夏日的海滩度假场景,展示各种饮品、遮阳伞等与此场景相关的商品;生活场景的打造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比如搭建厨房场景、卧室场景、户外野餐场景等,可以将新鲜的食材和烹饪调料摆放其中,也可以陈列各类厨具、餐具和厨房电器等,毕竟这种场景与日常生活关联度较高,市场需求也较高、较普遍。

线上、线下的真正融合

当下实体零售与线上电商的界限愈发模糊,线上线下融合也成为了线下零售商寻求增长的策略之一,某零售品牌在我国采用了线上线下融合的策略,在线上通过天猫国际等渠道吸引消费者,在线下则以社区超市的形式占领市场,这不仅扩大了消费者覆盖范围,还可以强化了品牌的全渠道体验,支撑其在经济增长放缓的大环境下依然实现增长。

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零售品牌开始采用线上线下融合的零售模式,前些天胖东来将部分商品调整为线上销售,部分原因在于卖场客流量较大,为了保障卖场运营安全及顾客人身安全,引导顾客理性消费;还有部分原因或许就是线上线下融合的尝试,如若效果较好,未来或许可以推广至更多商品,形成线上线下互补的良性循环,进一步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这也为中小型零售品牌开辟了销售渠道新机遇,由于品牌较小,议价能力自然不如知名品牌,与其在价格上硬碰硬,不如借助线上线下融合的方式通过提供个性化服务和独特购物体验,提升品牌附加值。品牌可以将线下门店作为展示和体验的主要阵地,在线上平台进行精准营销和用户互动,作为销售和推广的重要平台,这或许可以帮助其在未来销售渠道变革中占据一席之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但想要做好线上线下融合策略也并非易事,在线下不仅需要优化门店布局和商品陈列来提高客流量,还需要开展试吃、试用等活动来吸引消费者尝试并提升购买意愿;在线上则需要精准定位目标用户,通过大数据分析优化商品推荐,同时还要加强物流配送体系,确保订单快速响应,满足消费者的即时需求。

如何技术创新?

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发展迅猛,不断渗透到零售业的各个环节,推动线上线下消费模式深度融合,以及消费者对个性化体验和服务质量的追求,也促使零售业进行自我革新,以适应新时代的消费需求。一些传统零售企业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商业模式,开始通过重塑供应链、优化商品种类、改造购物环境等方式创新探索,加上国家政策支持等利好因素刺激消费、激发市场活力,可以看出,当前零售行业正处于一场由科技驱动的变革浪潮之中。

数字化转型便成为不少零售企业转型升级的关键路径,比如某品牌依托数字人技术、AI大模型与鸿蒙生态在购物体验、商品运营、门店经营及全域营销等多个维度上实现了突破与创新,在数字化转型战略的驱动下,短短28个月便从2万家门店跃升至3万家,展现了强劲的增长动力;某品牌在数字化布局上涵盖了从员工管理、库存管理到门店运营等多个层面,不仅全方位提升了顾客的购物体验,还显著提高了运营效率和盈利能力。

报告数据显示,超过60%的零售企业已经或计划在未来一年内引入人工智能技术来优化运营和服务,上述品牌在数字化转型道路上的实践也可以为其它零售企业提供较多可借鉴经验。由于传统零售企业自身在技术研发、数字化运营等方面可能存在短板,就需要选择与专业的数字化企业合作,这就需要结合自身的业务需求和发展目标去寻找在行业内有口碑、有实力且理念契合的合作伙伴,实现双赢。

重视数据处理能力是数字化转型的核心要点,哪怕面对在复杂的数据依然可以做到快速准确,比如智能客服与导购系统可以根据消费者的购物历史和偏好提供精准的商品推荐;智能货架则可以实时监控库存情况,避免缺货和过剩现象的发生,如果系统出现错误,对零售企业而言将是个不小的打击。此外,品牌应当注意数字化转型目的是服务于人,所以品牌需要以消费者和员工利益为主,从而共同促进可持续发炸。

行业思考:2024年于零售行业而言是困境延续的一年,同时也是众多入局者积极求变的一年,这也意味着行业还有一定发展空间及潜力,只不过还需要参与者继续深入探索。相比于购物中心、综合体这些全而大的综合品牌业态,社区小业态或许可以成为未来新方向,与此同时品牌可以继续挖掘除生鲜和即食类以外在线下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品,在打造性价比上也可以将目光放到产品附加值上。

0 阅读: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