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经济总量连跨6个万亿台阶2024年区域地区生产总值11.5万亿元是2013年的2.1倍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2-21 15:32:05

制图赵凯峰

5.2%、5.1%、5.4%——2024年,京津冀三地的经济增速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区域地区生产总值为11.5万亿元,这一数字是2013年的2.1倍。回溯协同发展的这11年,京津冀经济总量已经连跨6个万亿元台阶。

■京雄携手以疏为进

科技等北京新设市场主体占比升至67.7%

11年,北京一直在做一道加减法的“题目”:“减”掉不符合定位的非首都功能,“加”入高精尖产业发展的蓬勃动能。

一直以来,北京严控非首都功能增量,不予受理与“四个中心”定位不符的登记业务累计2.5万余件,北京科技、商务等新设市场主体占比由2013年的40.7%上升至2024年的67.7%,为高精尖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大空间。

100多公里外的雄安新区是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雄安新区设立以来,累计完成投资8354亿元,开发面积覆盖202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达5014万平方米,4792栋楼宇拔地而起。

这些楼宇中就有来自首都北京的企业身影。中国中化、中国华能进入装修收尾阶段,中国矿产总部项目出“正负零”,首批疏解4所高校和北大人民医院雄安院区开工建设,央企设立各类机构超300家……一座妙不可言、心向往之的现代化未来之城拔节生长、日新月异。

河北雄安新区管委会副主任丁晓龙说,雄安新区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高质量疏解发展齐头并进,城市综合功能、公共服务功能、商业服务功能逐步完善,综合承载能力、要素集聚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同步提升。

“我们将坚定不移疏解非首都功能,主动服务保障央属疏解项目落地,打好疏解整治促提升‘组合拳’,用好腾退空间增补公共服务。”京津冀联合办副主任、北京市协同办副主任周浩说。

■副中心收获期

副中心“基本法”今年提请审议

目光向北京的另一“翼”聚焦。历经多年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迎来收获期。

“阻挡”了副中心内十多条东西向道路连接的东六环路,今年将实现入地改造工程并建成通车。通车后,除了连通顺义、大兴以及首都国际机场和大兴国际机场,也将有效缝合城市空间,提升交通服务水平。

路县故城考古遗址公园将在今年对外开放。游客在这里可以体验汉代的生产生活场景、欣赏出土的文物。

首旅集团、保障房中心等首批搬迁城市副中心的市属国企新总部项目也将在今年建成投用,本市还将加快推动第二批市属国企搬迁工程开工建设。

老百姓关心的民生领域,城市副中心今年将加快首儿所通州院区、北京急救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确保市疾控中心项目完工、北京第一实验中学开工,建设筹集保障性住房2700套、竣工2560套。

去年,北京城市副中心立法调研论证任务已经完成,并在立法思路、方向研究及法条初稿起草等方面取得阶段性进展,今年将按程序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我们将打造一部站位高、成色足、管长远、特色明,兼具综合性、前瞻性、开拓性的副中心‘基本法’。”北京城市副中心管委会副主任胡九龙说,推进立法过程中,城市副中心还将持续巩固拓展市级赋权成果,积极探索审批流程再造,更好实现“副中心的事副中心办”。

■三地协同创新

中关村先行先试政策在津冀推广

从北京出发,搭乘京津城际列车半个多小时后便能抵达又一个“中关村”。

在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累计注册企业超5800家。去年,就在这座园区内,北塘湾数字经济产业园一期建成,中国技术交易所天津先进技术交易服务中心挂牌运营,北京理工大学新能源与高性能制造实验室3D增材制造设备通过科技部验收。

除了有在中关村孵化的项目、类中关村的创新生态,去年该园区还推出北京中关村第一批先行先试政策复制推广清单。也就是说,企业在100多公里外的天津,也能享受北京中关村的支持政策。

不只是滨海新区,宝坻京津中关村科技城累计注册企业超1800家;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吸引了135家科技企业扎根,成为未来之城的创新引擎。

两项指标最能证明北京创新成果是如何落地河北和天津的:北京输出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由2013年的70多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840多亿元,年均增长率达25%;中关村企业在津冀设立分支机构由2013年的3500多家增长到2024年的1万多家。

成果转化的提速,带来实现多项“领域第一”:全球首条先进微纳米功能粉体智造生产线正式投产,全球首次实现共价有机框架材料吨级量产,全国首张脑机智能人工神经信息系统医疗器械注册证成功获批……“三地共同资助227项基础研究合作项目,梳理并发布1155家京津冀科技创新券服务提供机构,促进1.43万台(套)科研设施与仪器向社会开放共享。”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朱建红说。

按照计划,本市将在津冀推广“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先使用后付费”等中关村先行先试政策,研究制定促进京津冀区域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措施,加快推动技术研发、中试孵化、生产制造等环节梯度布局,谋划建设北京—雄安人才科创走廊,为京津冀协同创新注入新的活力。

■现代化首都都市圈

雄安旅客进京赶飞机将更加便捷

从雄安新区到北京,除了京雄城际铁路和京雄高速公路,还正在建设一条交通大动脉——雄安新区至大兴机场快线(R1线)。这条线路开通后,能让雄安的乘客搭乘区域快线赶飞机。

翻开今年交通基础设施工程清单,会发现三地正在织就一张综合交通的大网——

“轨道上的京津冀”将再添新线,津潍高铁、京滨城际、雄忻高铁、雄商高铁和石雄城际等城际铁路网中的关键线路将提速建设,京唐城际北京隧道段、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等在年内建成。

公路网中,今年,连接北京和承德的承平高速北京段、荣乌高速沧州段改扩建等将完成,京雄高速二期主体力争完工,国道G335京冀段、首都地区环线高速廊坊至涿州段改扩建等项目加速建设,唐廊高速津冀段、G108新线高速河北段等项目将推进前期工作。

港口群方面,今年还将持续提升港口能级,实施天津港22—24号泊位码头升级改造工程等项目,建成曹妃甸首衡7号、8号通用泊位等项目,大力发展海铁联运、中欧班列,拓展内外贸航线;机场群方面,天津滨海机场三期改扩建工程将实施,石家庄机场改扩建将推进前期工作,“三地四场”将空域统筹、航线互补和错位发展。

这一条条大动脉的延伸,将带动通勤圈、功能圈、产业协同圈加速形成。“除了交通,我们还将持续推动北京优质中小学基础教育资源与河北对接合作,整合三地优势资源,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周浩说。

“一核”辐射引领、“两翼”发力齐飞、重点产业链群崛起……21万平方公里的京畿大地上,现代化首都都市圈正在浮现。本报记者曹政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