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的乌江之畔,寒风裹挟着机械的轰鸣声,穿透了铜仁冬日的薄雾。在思南县花滩子水库的施工现场,百吨级挖掘机的铁臂划破天际,混凝土搅拌车穿梭如织;在碧江区滑石乡铜吉铁路铜仁北站的建设工地上,焊花飞溅如星,工人们的身影在钢架间若隐若现。这些声音与画面,交织成铜仁市重大项目建设的“进行曲”,也叩击着这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强劲脉搏。
作为国家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重要节点,铜仁正以交通、水利等重大项目为“双引擎”,在黔东大地上书写着“破局”与“新生”的篇章。截至2025年1月,全市在建重大项目总投资突破2300亿元,一季度集中开工项目184个,年度计划投资104.3亿元。数据背后,是33.73万人的饮水安全、5.01万亩灌区的丰收希望,更是北接长江经济带、南联粤港澳大湾区的交通动脉蓝图。
以项目为笔绘就发展蓝图
“交通+水利”双轮驱动,重塑区域经济版图。在铜仁市“十四五”规划的蓝图中,交通与水利被定位为“破瓶颈、惠民生、促开放”的核心抓手。铜吉铁路的开工,标志着这一战略进入全面攻坚期。这条设计时速250公里、总投资93.02亿元的铁路,北接张吉怀高铁,南连铜玉铁路,将梵净山、凤凰古城、黄果树瀑布等景区串联成“黄金旅游走廊”。项目工区长赵鹏博坦言:“铜吉铁路不仅是交通线,更是经济线、文化线。通车后,铜仁到长沙仅需2小时,到武汉3.5小时,黔货出山、文旅融合的通道将彻底打开。”
与交通并行的,是水利工程的“生命线”使命。花滩子水库作为国家150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总投资32.17亿元,最大坝高108.5米,总库容1.13亿立方米。这座“悬在石漠化山区头顶的水缸”,将解决思南县33.73万人、5.01万亩灌区的用水难题。施工现场,机电作业队长张继洪指着正在开挖的坝肩说道:“地质复杂、地下水丰富,但我们用超前地质预报和智能支护技术,硬是把工期缩短了15%。”
与时间赛跑的“铜仁力度”
春节不停工,坚守中的“速度与温度”。2025年农历正月初三,花滩子水库工地仍是一片火热。混凝土搅拌站调试的轰鸣声中,来自湖南的焊工李师傅裹紧棉衣,在零下3℃的寒风中焊接输水管接口。“河道枯水期是施工黄金期,早一天完工,老乡们就早一天喝上放心水。”他的口罩上结着冰霜,但手上的焊枪稳如磐石。这样的场景并非个例——铜仁西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德江机场航站楼等项目同样“春节不打烊”,全市超3000名建设者留守一线。
技术创新,破解“地质密码”。在铜吉铁路铜岩隧道出口,30余名工人正进行管棚钻孔作业。项目经理王发林介绍:“这里岩层破碎、地下水系复杂,我们采用‘超前支护+微震监测’技术,确保日均掘进速度稳定在1.2米。”而花滩子水库的“智慧工地”系统更令人瞩目:大坝边坡安装的200余个传感器实时回传位移、渗压数据,AI算法自动预警风险,将事故率降低至0.03%。
民生温度,项目背后体现出的是以人为本的精神。在思南县孙家坝镇葛腊寨村,71岁的李子明每天都要到水库输水管铺设现场“监工”。“以前挑水要走3里山路,现在水管直接通到灶台边!”老人布满皱纹的脸上绽开了笑容。数据显示,花滩子水库输水管网将覆盖17个行政村,1800余名群众将告别“靠天吃水”。
“引擎轰鸣”背后的发展图景
重大项目的“乘数效应”正在显现。铜吉铁路建设期间已带动当地砂石、建材、物流等行业增收超5亿元;花滩子水库建成后,年供水量8909万立方米,可支撑思南工业园区新增产值20亿元。更深远的是,铜仁德江机场(年旅客吞吐量55万人次)与铜吉铁路构成的“空铁联运”网络,预计使全市旅游收入年均增长15%。
在花滩子水库工地,一套“泥浆循环利用系统”引人注目。施工废水经三级沉淀、过滤后回用,每年可节约用水12万吨;弃渣场覆土复绿,种植的刺槐和狗牙根已形成20亩生态屏障。正印证了那句“我们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重大项目必须成为生态文明的践行者。”
莞铜共建印江易地扶贫搬迁车间二期项目,将提供300个就业岗位;万山风电基地投产后,可解决500人就业,带动物流业年产值3.5亿元。这些项目不仅“筑巢”,更在“引凤”——铜仁籍技术工人返乡率从2020年的38%提升至2025年的67%,人才回流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花滩子水库初具雏形,乌江水蜿蜒东去,铜吉铁路的桥墩如巨人般拔地而起……这些钢筋铁骨的“超级工程”,不仅是铜仁破局发展的物质基石,更是一座城市向时代递交的答卷——关于如何以项目之“进”促民生之“暖”、以交通水利之“通”谋全域发展之“兴”。2025年的铜仁,重大项目的轰鸣声仍在持续。当交通网络贯通南北、水利工程润泽万家之时,铜仁必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全速奔跑。(郝从健、张宏扬)